(速新闻记者 颜靖尧 朱婉菁)宿迁北望齐鲁,南接江淮,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我市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宿迁文化特质、时代特征的大运河文化地标。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地,感受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焕发出的新风貌,聆听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9月7日清晨,在骆马湖西南角的三里湿地退圩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现场,蓝天、白云、碧水、草地相互映衬,一幅美丽的生态图景呈现在记者眼前。
三里湿地退圩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于2024年12月启动,针对骆马湖内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3公里的圩区,全面实施退圩还湖与生态修复,该工程今年6月底顺利竣工。
“通过破除封闭圩埂、打通内部水体、生态清淤等措施,工程有效退还骆马湖湖区水面共127.64公顷、释放骆马湖库容15.49万立方米,恢复了湖泊防洪调蓄功能、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该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三里湿地迎来了华丽转身,沿着栈道漫步,只见湖面波光粼粼,不时有鸟儿在水面上轻盈地飞过,郁郁葱葱的绿植随处可见,如此生态图景让人心旷神怡。“水变清了、岸变绿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我们的心情也更舒畅了。现在,还经常有人到这里游玩,‘打卡’湿地好风光,这份生态红利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苏永华说。
“原来早年间治理运河就靠这么简陋的工具,真是不容易。”9月7日上午,在宿迁水利遗址公园,游客曹先生驻足展柜前参观。
宿迁水利遗址公园位于宿豫区井头翻水站院内,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是苏北最大的水利遗址公园。自2014年8月建成以来,该公园不仅是展示宿迁治水历程的窗口,更成为传播大运河文化、开展水情教育的阵地。
宿豫区井头翻水站站长陈卫兵介绍,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内设10余个景点,包括宿迁水利展示馆、老翻水站遗址、老油库遗址、运河湾码头、运河湾“扬帆运转”水泵雕塑区、运河往事水景广场、宿迁水利丰碑人物雕塑群等,园内处处可见与大运河相关的元素,文化氛围浓厚。
“公园内布设了泵站历史实物,陈列展示老式翻水灌溉设备、节水型渠道闸门设备等水利设施,采用实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宿迁水利历史及水利文化资源。此外,我们还通过打造‘运河往事’等文化体验空间,展示宿迁水利事业的发展成果。”陈卫兵说。
自开园以来,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陈卫兵介绍,接下来,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将依托自身丰富的水利文化资源与运河元素,通过“具象化呈现、沉浸式体验、场景化科普”的多元方式,打造乡情水情教育“第二课堂”,让大运河文化变得可感、可知。
9月8日上午,在市区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不少市民正休闲散步。“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以丰富的历史元素营造出运河文化氛围,而且这里的景色很好,如今,已经成为大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市民王胜花说。
据《宿城镇志》记载,清康熙时黄运分流,更设宿迁东关于运河西岸,遂名其地为东关口。东关口曾是宿迁水路运输的重要码头和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其建筑雄伟、款式整齐、结构坚固,坐西面河,前有高大门楼上横书“紫气东来”字样,后有小街名为“关口街”。
为重现这份厚重的运河文化记忆,2018年,承载着宿迁人乡愁与历史情怀的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正式建成。公园精心构建了水门雄关、石堤市集、杨公怀古、东关春晓、柳岸叠翠五大特色景观区。“我小时候就住在关口街附近,现在每次来到公园,就想到以前大家聚集在运河边活动的场景。”家住宿城区项里街道关口社区香榭里·明珠小区的业主陈盛全笑着说。
“2014年起,我们开始围绕大运河文化脉络,系统挖掘、传承东关口的历史文化,通过搜集整理文字资料、挖掘历史故事、培育民俗技艺传承人等方式,让东关口的运河记忆‘活’起来。”宿城区项里街道关口社区工作人员说,如今,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已然成为镌刻大运河千年文脉、承载宿迁城市记忆的历史文化地标。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继续写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成为摆在宿迁面前的新课题。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坚持保护、传承、利用三位一体,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地标,始终把“保护第一”作为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通过了《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依法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运河沿线水工遗迹、非遗项目等进行全面排查。
我市对标江苏“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紧扣世界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中规划的中运河宿迁段,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发展空间,将大运河——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纳入中心城市“一廊四组团”发展布局,沿线打造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游等线路产品。
在大运河文化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承方面,我市开展大运河文脉整理研究,编撰完成《宿迁运河史》《宿迁运河文化系列丛书》等,全方位、多角度梳理宿迁运河文化资源;举办“千年运河·美好宿迁”全国摄影作品展等,让大运河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大运河文化的发展、延续和传颂。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古往今来日新月异。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的故事仍在继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