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从下雷镇前往硕龙镇,途径岩应村索性就参观岩应炮台,然后沿着公路进山,到公路尽头是个山口,本想顺路过山口,结果被工作人员拦截下来,工作人员的解释是过山口就出境。既然不能出山口玩只能往回走,期间看到有石碑上刻有底屯两个字,深感好奇就走进去看一眼,这哪里是屯,明明就是一条街。
底屯是硕龙镇岩应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底屯是位于山脚下的小自然村,可能是山谷底下的原因,所以才起名底屯。底屯拥有完整的街道,而且商住两用的居民房很新颖,感觉底屯不是传统老街,过去也可能不是某个乡镇级别驻地,或许就是一个人口相对比较聚集的小自然村。
此时并不是国庆日,底屯街上的每家每户都挂满红旗,看得出来底屯村民爱国情怀非常的浓重。底屯是大新县最靠近国境线的小山村,历史上的原因,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村民特别也是非常热爱这片领土。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村民是古代戍边的军民,戍边的主要任务就是坚守这片领土,不让外敌侵占。
自从有历史记载起,历史上的每个朝代几乎被邻国袭扰、掠夺乃至残害边民,哪怕是近代亦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边境线上还打仗。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70多年,而广西边境线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解除一级战备,也就是说广西边境的和平生活也就不过30年时间。战争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以至于边境线上的村民落后内地超过40年。
边境线安全系数不稳定,使得边境线的村民居住条件非常的简洁,几十年前村民们居住的都是茅草房,能住上砖瓦房算是大户人家。村民也想让自己的居住条件好点,没有楼房至少也得是砖瓦房,但村民深知不稳定系数高,修再好的房子战争一来又被摧毁,索性就居住在简易的房子里,省得浪费金钱。
前段时间走一回沿边路,每每看到村民们居住这么好的房子,感慨的是村民的生活条件已经跟得上,甚至查过内地农村的生活水平。边境线上的村民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想来跟我国的国防强大有关,没有祖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哪有国人的安居乐业?若是没有40年前的一场大仗,想来也不会拥有这么久的和平日子。
底屯得名于山底下的小山村,但形成于何时没有记载,不过从房子的修建风格和街道的布局看得出来,底屯应该是别处地方搬迁过来集中在一起的,类似于内地的扶贫搬迁。生活在底屯的有农、黄、方、陈、莫等几个姓氏的村民,其中农姓较多,方姓次之,黄姓较少,陈、莫则是星点。几大姓氏里除了本人黄姓熟知,相对比较熟知的就是农姓。
前段时间经常发表农姓的文稿,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侬智高、侬智会和农威烈,这几个都是一大家子。侬智高是北宋时期岭南义军领袖,抵御交趾时被驻守邕宁的朝廷官陷害,最后被迫反朝廷,后来还成立南天国。侬智高的后裔农应广在元朝时还封土官,农威烈则是农应广的孙子,侬智高后裔出任都结州世袭土司直到民国初期才归流。农姓家族在当地这么的响亮,看到农姓岂能不感兴趣。
生活在底屯的农姓或许不是侬智高的后裔,既然姓农,想来也有一定的关系,至少是侬智高的弟弟,侬智会的后裔。农氏家族选择在边境线上生活,那得有多大的勇气,战争时期的边境线是首先解触战争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地方,选择生活在这里,就是下定决心坚守边疆领土。当然,也不是仅夸农姓村民,还有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村民都是坚守边疆的中坚力量。
祭拜土地庙是边民一种习俗,同时也是坚守这片土地的精神支柱,土地庙里有土地公,土地公是神化的救世主,村民祭拜土地公就是希望土地公能够镇守这片土地,同时保佑村民安居乐业,田里五谷丰登。我们村有个习俗,就是某个家族才能供奉当地的土地庙,这是家族团结的象征,底屯有好几个姓氏的村民供奉一家土地庙,可能是当地村民生活环境,也有可能是报团取暖,同时也看得出来生活在底屯的村民生活上相互帮助,相互团结,过着幸福的生活。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