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离榕江县城,穿过层叠的青山与蜿蜒的溪流,半小时后,一片被翠竹与古木环抱的吊脚楼群映入眼帘。这里是栽麻镇丰登侗寨,而我要探访的“读侗木屋”民宿,便藏于这片远离喧嚣的秘境中。寨门前,几位身着侗族传统服饰的妇女端着牛角酒,唱着悠扬的迎客歌,这便是侗家人最诚挚的“拦门礼”——一杯清甜的米酒入喉,山间的风仿佛也沾染了温度。
民宿外观
民宿由返乡创业的侗族姑娘杨成兰打造。她曾是寨子里第一位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却在城市打拼数年后选择回归故土,她将自家祖传的作坊扩建为“倚山人侗布技艺文化体验中心”,为了让游客更全面、直观地感受侗族土布的织布、染布技艺以及侗寨的乡土风情,杨成兰建立起“读侗木屋”民宿。
民宿依山而建,以侗族传统的干栏式结构为基底,屋顶覆盖青瓦,外墙保留原木色泽,檐角悬挂的竹编风铃随风轻响,与远处的鸡鸣犬吠、溪水潺潺交织成一首山间交响曲。
客房环境
木制的民宿大堂
推开“读侗木屋”的雕花木门,仿佛踏入一座微缩的侗族文化博物馆。大堂内随处可见侗布制成的各种装饰品。墙角堆放着靛蓝色的染缸,墙上挂满蜡染布艺作品——展翅的蝴蝶、游弋的鱼群、抽象的几何图腾,每一幅都是侗家人对自然的礼赞。客房床品选用手工织造的侗布,触感粗粝却温暖;窗边摆放着竹编灯罩,光影透过缝隙洒在蜡染桌布上,宛如月光穿过云层。
最令我惊喜的是民宿的“活态设计”:民宿配有织布机与简易染缸,住客可随时体验纺线、织布的乐趣。夜晚,躺在侗布包裹的床榻上,嗅着淡淡草木香,窗外星光与萤火交织,虫鸣与溪声共鸣,都市的浮躁在此刻悄然褪去。
次日清晨,我与其他住客跟随杨成兰走进后山的棉田。她头戴侗族银饰,手持竹篮,一边采摘新棉一边讲述侗布的故事:“从棉籽到布料,需经历轧花、纺线、织布、染布、捶打、蒸煮等30多道工序,一块侗布的诞生,是自然与时间的共谋。”她话语中带着自豪,手中动作却轻柔如抚琴——这是侗家女子代代相传的技艺,亦是她们与土地对话的方式。也正是这些难以置信的繁复工艺,才让侗布的颜色有着工业加工无法企及的自然状态。
杨成兰在染布 鲁彦勇/摄
回到作坊,杨成兰示范如何用木槌捶打浸染后的布料。“力道要均匀,捶得越久,布面越亮。”她说道。我接过木槌尝试,起初笨拙,渐渐竟生出韵律感。布料在捶打下泛出金属般的光泽,侗家人称之为“亮布”,其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午后,我们围坐在染缸旁学习蓝染:以蜡刀为笔,蜂蜡为墨,在素布上勾勒图腾。蜡液冷却后浸入靛蓝染缸,待氧化晾干,刮去蜡层,一幅“青出于蓝”的作品便跃然眼前。侗布不追求工业化的规整,每一道褶皱、每一处色差,都是手作的温度。
木屋
民宿的体验远不止于作坊。傍晚,走进寨子的小广场。侗族老人围坐火塘,手持芦笙吹奏古调;孩童追逐嬉戏,银饰叮当作响;妇女们三五成群,飞针走线绣制侗族服饰——这些场景并非表演,而是侗寨真实的日常。我们受邀加入“长桌宴”,酸汤鱼、糯米饭、腌鱼、油茶等侗家美食摆满长桌,席间歌声不断,一碗“高山流水”米酒下肚,陌生与拘束早已消融在欢声笑语中。
民宿内小装饰
离开时,回望丰登侗寨,木屋隐于苍翠,溪水依旧潺潺。在这里,时间慢了下来。一针一线、一染一织,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侗家人血液里的生活美学。若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不妨来“读侗木屋”,让山风洗净浮躁,让双手触碰文化根脉,在织染的时光里,找回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来源 《贵州文旅》
文/小柯
图/民宿提供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张芬
三审 赵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