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个月的展陈改造与功能提升,9月3日,桂林市地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当天,还举行了以“地学博物馆的创新及其对旅游与科教发展的促进”为主题的建设与发展座谈会,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泰国及国内的地学与博物馆领域专家分享地学博物馆建设经验,推动桂林与东盟国家在地学研究与博物馆领域的深度合作。
走进博物馆,从伊迪卡拉纪叠层石到第四纪冰川遗迹,从恐龙足迹化石到矿物晶体阵列,2万余件岩石、矿物、化石等展品,在科技手段的赋能下,生动展现地球46亿年演化历程与生命奇迹,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其中,长45米、高近5米的创孔海百合化石成为观众的“打卡顶流”。
“这么大的海百合化石,比我想象中壮观太多了,像一片沉睡在岩石里的远古森林!”游客王月举起手机后退两步才将化石完整纳入镜头。据介绍,这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
德国波恩大学有机生物研究所所长、古脊椎动物学家马丁参观了博物馆后予以高度评价,他表示,这里展出的许多古生物和动物标本珍贵罕见,展厅的布局也极具科普意义,将引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探索生命演化、地质变迁的过程。
桂林市地学博物馆前身是单华春女士2013年创建的“天目地学博物空间”,迄今已接待观众超1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研学8万余人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研学实践基地称号。此番与广西桂林梦想储运公司携手扩馆升级,将以“科学、智能、体验、时尚”为理念,立足传承地质工作者求真奉献的精神、创新地学知识传播方式、推动科学惠民与文化共享的三大使命,打造“博物馆+旅游+科普”创新范式。
在开馆仪式上,桂林市地学博物馆与旅行社及研学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推出“地学+研学”“地质科考+非遗体验”等特色线路,将象山水月、南溪山等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有机串联。未来,博物馆将继续以“地学+”为核心,深度融合教育、旅游与科研,提供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桂林范式”,启迪公众探索自然、敬畏自然。
来源: 桂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