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贺兰山脚下沿山公路宁夏银川段驱车向北,九月的贺兰山披上了或浓或淡的绿装,戈壁滩上嶙峋的大石头被厚厚的草甸覆盖,望之所及,一片碧绿。
一路向北至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曾经因无序开采满目疮痍的石炭井大磴沟,如今也悄然变身生态绿洲。放眼望去,废弃矿山一度裸露的山体上绿树星星点点,蜿蜒的沟道里草木丰茂,废弃的矿坑变成了游人的网红打卡地。
贺兰山石嘴山段大磴沟。宁夏自然资源厅供图
大磴沟地处贺兰山腹地,曾因5家露天煤矿、45家洗煤厂的疯狂开采,沦为渣山遍野、污水横流的生态重灾区。2017年,宁夏启动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大磴沟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宁夏制定三阶段治理方案:第一阶段涉煤企业关闭退出,采取井口封堵、矿坑回填、设施设备拆除等措施扎实开展涉煤企业关闭退出;第二阶段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采取削坡降级、顶部平整堆砌网格、马道堆砌土埂、坡脚干堆挡墙、沟道清理、坡面覆土、播种草籽等治理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第三阶段综合整治,封堵通道、禁止人类活动,通过人工播种草籽、人工植树造林促进自然恢复,2021年组织104家单位近1.5万人次开展分片包植增绿,栽植山桃、山杏、蒙古扁桃等苗木50万株,绿化面积1.5万亩,穴状点播沙米、冰草、沙打旺等九种草籽1万亩。
如今的大磴沟,已完成渣山生态转化,裸露山体全面复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盖度显著提升,沙冬青等珍稀植物重现,岩羊、野兔、狐狸等野生动物重返家园。当地还创新矿山修复+文旅开发模式,依托修复后的生态资源建成生态修复展示馆,活化工业遗址打造绿皮火车专线、汽车越野赛道等文旅IP,曾经的矿山伤疤正蜕变为集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明珠,为西北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方案。
生态修复后的贺兰山。宁夏自然资源厅供图
这仅是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简称“三山”)作为宁夏生态安全的脊梁,承载着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近年来,宁夏将“三山”生态保护修复纳入“二十个重大项目”和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重点部署,构建起“1+5+15”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出台《关于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的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10余项政策文件,建立“分级保护、分类治理、分区修复”机制,为“三山”修复划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
针对“三山”区域存在的矿山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突出问题,宁夏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筹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国土综合整治、林草植被恢复等工程。截至2024年底,宁夏累计投入“”三山“”修复资金164.11亿元,实施项目608个;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95.45万亩,营造林545.3万亩,治理退化草原102.07万亩;保护修复湿地72.2万亩,湿地面积272万亩,湿地保护率稳定在29%,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46平方公里;宁夏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1.5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9%,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巩固。
同时,宁夏创新“全链条”治理模式,从顶层规划到项目落地,建立“问题识别—过程管控—成效评估”全过程监管体系。从单一修复到产业融合,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实现良性循环,制定16项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与葡萄酒、文旅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生态保护修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宁夏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宁夏将持续深化“三山”生态保护修复,重点推进贺兰山“山水工程”经验推广、六盘山“山水工程”进度提升,实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周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