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闹市的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蝶变新精彩。每到周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慢下脚步,行走在骑楼老街,寻找巷弄间藏着的精致小店与被时光雕琢的宝藏角落,领略侨乡独特的风土人情,感受侨文化魅力。
身处闹市的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蝶变新精彩。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老街被“唤醒”,是江门围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标,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活化与利用共进”,以“绣花功夫”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留下的实践印记。
去年以来,江门创新资金筹措机制,设立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构建“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侨胞捐赠”多元投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超1300万元用于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江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与创新发展大会上,江门明确要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统筹保护与发展,力争三年内成功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包括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将焕发更多新活力。
街与楼
最小干预兼顾最大保留
“侨”是江门最核心的城市标识之一,背后是其侨乡文化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从建筑遗产来看,广东省超过44%的骑楼集中在江门,骑楼不仅是侨乡特有的建筑形态,更是海外侨胞与家乡情感联系的重要符号,是江门作为传统侨乡的实物见证。
骑楼,记录着历史的繁华。据不完全统计,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约有1300栋骑楼。过去,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修缮,不少传统木构建筑难以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同时,受《狂飙》热度影响,街区有相当一部分的商铺转型为餐饮、小吃、纪念品等商铺,但业态较为单一。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约有1300栋骑楼。
带着对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思考,江门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应运而生。和传统的慈善捐赠相比,该基金突破以往慈善相对单一的捐资金模式,增设捐工程、设计、监理等方式,优选建筑企业搭建起企业库,捐赠者可以从中选择企业或自行选择合格的建筑企业来实施工程建设。
越来越多的骑楼“焕新”了。年轻人走进百年骑楼,穿越到民国,拍照、打卡,感受早茶的魅力。老旧的太平客栈变为民国风格茶楼,内部古木桌椅、旧时海报与外部骑楼街景呼应,开业首月就吸引超1万人次打卡。
严格遵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以“最小干预、最大保留”为修缮标准,基金推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其中,由太平客栈改造而成的民国风格茶楼“赏心楼”就是首个修缮落地项目。项目修缮过程中既加固主体结构保障安全,又完整保留民国骑楼柱式、木质楼板、雕花窗棂等特色元素,最大程度还原历史风貌。此外,堤东路234、235号骑楼修缮加固与活化利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预计今年国庆节将与市民见面。
基金设立方——蓬江区白沙街道的相关负责人透露,长堤基金今年重点打造了2个建筑项目,为长堤片区建筑风貌提升和功能优化注入新活力。下一步,基金将持续深入探索街区内建筑的活化改造路径,丰富街区的历史场景体验,让市民和游客能更真切地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与魅力,助力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
街与人
活动搭台叠加业态唱戏
电视剧《狂飙》的播出,让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热度居高不下。在街区改造的初期,当地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就积极上门走访居民,了解需求,组织居民和商户共同商议环境整治方案。在居民的支持下,街区通过实施路平、水通、灯亮、绿美等民生工程,既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不仅要“留屋”,还得“留人”。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还必须有产业,创造工作机会。为此,在保护建筑本体的同时,基金聚焦街区文化赋能,通过“活动搭台、业态唱戏”,吸引流量也争夺“留量”,让侨乡文化“活”在当下、融入生活。
白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品牌,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培育“非遗+旅游”“侨批+文创”融合业态,邀请侨乡剪纸、茅龙笔制作等非遗传承人入驻开设体验店,推出“侨批主题文创盲盒”等特色产品,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侨乡文化魅力。
同时,街区还结合重要节假日节点策划系列特色活动。今年春节期间举办“长堤灯光秀+侨乡歌谣会”、“五一”假期开展“骑楼市集+民国服饰巡游”、暑假期间“心有花田,藏于人间”小林漫画展等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282.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6亿元。作为核心文旅节点的长堤街区持续人气高涨,春节期间接待游客25万人次,“五一”假期接待18万人次,在全市景区人气排名中均稳居前四。
街与城
文化资源变为发展资本
作为江门“城市原点”,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侨乡记忆,基金的运营成果直接提升侨乡历史文化感知度。基金探索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活化”模式,为全国同类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物质”文化“兴”起来。保护和利用不是有你无我的单选题,而要“鱼”和“熊掌”兼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基金推动,发挥现有建筑的功能性,延续历史街巷的风格,创造不少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引入适配的商业元素等,打造出宜居宜游、汇古融今的整体效果。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非物质”文化“活”起来。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时间发展中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文化气质等,是构成其完整鲜活面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其“灵魂”。通过主动策划,结合节日引入非遗文化活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既恢复昔日烟火气、市井味,又营造出别样的文化体验。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将继续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记忆”为使命,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模式,推动历史街区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基金不仅是保护工程,更是一项‘以文化人’的民心工程,我们将以此为支点,撬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蝶变,让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兼具文化价值、民生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城市‘动力源’”。白沙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采写:南方+记者 张泳渝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通讯员:长堤基金办
◎相关阅读
南方观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侨乡江门的关键一跃
【作者】 张泳渝;杨兴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