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是2300年历史的昭化古城墙,远眺是嘉陵江畔的生态绿道,耳畔是三国故事的川剧唱腔……这座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道明珠的古城,正以历史为骨、文化为魂,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古城临清门全景(赵辉 摄)
作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三国古城之一,昭化古城的每一块青砖都刻着蜀汉的烽烟。而今日的昭化人,正延续千年文脉,厚植文化根基,勇立发展潮头,让古老与现代贯通、厚重与时尚相融,用活态传承让这座因古城得名、因古城而名的千年城池焕发新生,一幅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徐徐铺展。
古今融合,传统产业绽放新活力
临近中午,昭化肥肠美食街人头攒动。三娃子特色肥肠店里,顾客络绎不绝:有就近落座的,有攥着号码牌排队的……
昭化区有2000多年的连续建县史,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时,蜀汉先主刘备在昭化屯兵三年,常以肥肠做食材;唐代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到昭化,夸这肥肠美味,还摆宴犒劳三军。美味里藏着老故事。如今,这里更是肥肠爱好者的天堂,能尝遍108种滋味。
昭化肥肠
然而,在昭化不止有肥肠。昭化鱼、太守麻花、木槌酥、九大碗、川北凉粉、昭化小面……每道菜品都带着川北烟火气,“勾着”游客专程打卡。
因美食文化而起,“美食热”正逐步出圈,形成独具昭化特色的美食产业,为地方经济添动力。
当传统美食温暖了消费市场,另一股源于传统文化的“民生温度”,正通过中医药服务浸润人心。
走进昭化区中医院,这里用专业的诊疗能力,将中医文化转化为群众看得见、享得到的健康福利。昭化区中医院党支部书记陈明清介绍,依托中药材原产地等优势,昭化区统筹全区资源,建立起以昭化区中医院为主导的“中医院(区)—中医馆(镇)—中医阁(村)”三级中医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中医药服务。
当地居民在昭化区中医院做中医理疗
从区级医院的综合中医服务,到射箭镇明觉卫生院的基层精准诊疗,昭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正层层覆盖、步步贴近群众。
始建于1958年的射箭镇明觉卫生院,距离明觉3A级药博园仅500米,设有中医内科、针灸理疗科等特色科室。该院中医馆内熏蒸、牵引、理疗、针灸、足疗等功能室齐全,环境古朴雅致,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医师团队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诊疗服务。
射箭镇明觉卫生院中医馆一角
传统中医蓬勃发展,道地药材凭政策打开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新空间。近年来,昭化区将道地中药材纳入农业“四大板块”重点发展。目前全区已流转林地1.2万亩,吸引23家企业、17个合作社入驻发展。2024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4万亩,年产量2.75万吨,综合产值4.09亿元。
无论是激活舌尖经济的美食文化,还是释放本草价值的中医药产业,昭化对传统文化的“用活”,始终以“保护”为根基。
抢抓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机遇,争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预算500万元,推进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保护,进而推动美食产业和中医药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投入4500万元,推进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实施传统村落闲置小院“复活工程”,传统民居利用率达80%,年收益超2000万元。
文化铸魂,千年古城焕发时代光彩
累计演出近500场!观众超10万人次!
眼下,由昭化区政府与市文旅集团共同打造的广元首部大型沉浸式互动体验剧《葭萌春秋》的演出热度还在持续高涨。
一台戏,代言一座城!一台戏,何以惹火一座城?
《葭萌春秋》深挖昭化古城优秀文化资源,取材昭化古城历代故事,通过“秦蜀之战”“古城之忆”“桔柏之夜”三大篇章,讲述4000年来昭化的沧桑巨变,让观众“穿越时空”,更直观地了解昭化古城厚重的历史和独有的文化特色。
《葭萌春秋》剧照
“以前游客来昭化古城,白天逛完景点就返程了,该剧推出后,游客在古城可体验、可观赏的场景大为丰富,文旅消费特别是夜间消费大大提高,景区的人气、商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活跃。”昭化区文广体旅局局长杨宇介绍,该剧不仅有力推动昭化文旅发展,还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目前,《葭萌春秋》的演员有80%来自昭化古城本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长河。浸润着昭化独有的文化密码,一部剧,不仅吸引游客从过去的打卡式游玩向现在的深度体验转变,留得住、还想来也成为众多游客“解锁”昭化古城文化、领略“宜游昭化”的笃定选择。
从一部剧,到一座城。近年来,昭化区以创新为引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使其在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广元市昭化区蜀道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蒲化平(左)向媒体记者介绍三国文化
讲好文化故事——昭化搜集整理蜀道人物故事、历史典故,创作《史说昭化》《凤鸣葭萌》等读物10种,开设《遗迹里的昭化》《行走蜀道》等线上宣传专栏,举办线下宣传活动200余场次,邀请10余家国省媒体实地走访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昭化古城纪录片在CCTV1综合频道展播。
开发非遗项目——昭化建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池,实施失传剧目恢复整理、抢救性保护珍贵非遗,通过“智游昭化”小程序数字化还原川北雷棚评书、射箭提阳戏等非遗项目。打造“太守街”非遗特色街区,常态化展演非遗节目、销售非遗产品,年均实现收入超100万元。
9月7日,在昭化古城射箭提阳戏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射箭提阳戏”传承人李大富正手持传统道具,以铿锵有力的唱腔、灵动鲜活的身段演绎经典桥段。现场,快门声、掌声不断。
根据射箭提阳戏改编的舞蹈作品《提线木偶——婆孙情》
“改编后的射箭提阳戏,表现形式更丰富,观赏性也更强。”杨宇介绍,目前,由射箭提阳戏剧目改编的舞蹈《春耕》《跳傩傩》《射箭提阳戏婆孙情》,舞台剧《县令拉纤》等,不仅在古城定期演出,还赴外地交流展示。未来,昭化将继续深挖文化内涵,探索更多创新路径。
……
美食产业激活舌尖经济,中医药产业释放本草价值,《葭萌春秋》等文化IP点亮夜经济,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昭化正以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让千年文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展望未来,昭化将继续深挖文化富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这座古老的城池,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让蜀道明珠的光彩在新时代更加璀璨夺目!
(图片由昭化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提供)
来源:蒋师帅 川经瞭望记者 刘婕 侯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