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调研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文 / 韩江

为推动四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文旅新地标,2025年9月10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李后强率队赴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以下简称“川影”)大邑校区调研,实地考察了被誉为“中国西部好莱坞”的四川影视文创城,深度走访了数字影视文旅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摄影棚集群、民国风情街、道具服装中心、电影博物馆、学院器材库、实训教室、数字虚拟棚、校史馆等地,并围绕文旅深度融合、影视产业创新等议题展开座谈。李后强在调研中提出,川影通过“自主化、社会化、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的“五化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影经验”与“川影方式”,为落实四川省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他强调,需以“量子思维”突破传统发展定式,在“测不准中把握确定性”,推动影视文创城成为全球影视产业新高地。


据悉,作为全国首个校内影视全流程创制基地,位于成都大邑安仁古镇的四川影视文创城由川影投资25亿元打造,占地35.3万平方米,集摄影棚集群、年代实景街区、数字虚拟制作棚、融媒体中心等功能于一体,是2016年四川省政府重点项目,2020年被成都市评为“天府文化十大文创产业新场景”。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通过“高校+影视文化园”模式,构建了覆盖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后期特效、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川影模式” 。

李后强指出,四川影视文创城历经十年建设,已从单一教学实训基地转型为集影视拍摄、创意孵化、产业聚集、研学旅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园区,其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园区依托国家5A级景区安仁古镇的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融合高校办学优势与市场运营机制,构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文旅共生”的生态闭环,走出了一条以教育为根基、以产业为驱动、以文化为灵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川影经验”和“川影方式”。“川影经验”的核心在于“四个一体化”——一是教育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园区由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投资建设,将人才培养直接嵌入产业链条,实现“入学即入行、上课即上片、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学生在摄影棚集群、数字虚拟棚、后期制作中心等真实场景中完成课程实训,教师团队则多为行业一线从业者,真正实现了“双师型”教学与“项目制”育人。二是空间与内容一体化营造。园区内建有年代实景街区、综艺演出大剧院、融媒体中心等功能空间,不仅服务于教学与拍摄,更成为文化展演、艺术节展、电竞赛事等活动的举办地。2025年四川省微短剧拍摄基地正式落户于此,标志着园区在适应新媒体趋势、抢占短视频与微短剧赛道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三是文化与科技一体化创新。园区引入元宇宙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前沿机构,推动虚拟拍摄、AI生成、数字人等新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同时,深度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如三星堆、三国、川剧等元素,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化为可传播、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四是开放与合作一体化推进。园区已吸引多家头部企业入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基础,积极推动本土IP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头堡。
李后强表示,技术赋能,打造数字影视生态,是四川影视文创城的重要特点。通过沉浸式场景开发、电商直播等业态,形成“内容+场景+消费”的闭环生态。 产教融合,培育人才矩阵,是 四川影视文创城的重要经验。设立“川影·吕艳婷工作室”等平台,旨在探索“文化+科技+人才”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名师工作室”构建了“学术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培育机制,为行业输送了大批复合型人才,近四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2%,值得充分肯定。

座谈会上,李后强提出,文旅产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以“量子思维”应对挑战,破解文旅融合的“不确定性”。一要动态适应,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以灵活策略替代固化模式。例如,通过“微短剧+非遗”“微短剧+红色文旅”等跨界融合,快速响应年轻消费需求。二要在测不准中把握确定性,通过数据驱动与场景创新,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发展机遇。三要生态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构建“影视+文旅+科技+金融”的生态圈, “数字影视文旅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李后强强调,当前四川正处于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在不确定中寻找突破口。他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混沌与边缘地带,四川影视产业不应陷入“内卷式”竞争,而应主动打破边界、重构生态。他指出:“没有难题,只有未被发现的机遇;没有内卷,只有尚未升级的模式;不缺钱,关键在于如何激活资本;不缺人才,核心在于如何释放潜能。”

李后强要求,川影应该按照“三个一”标准迈向全球影视高地。一是天人合一,文化根脉与现代创意的融合。四川拥有三星堆、大熊猫、川剧等独特文化IP,应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基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史诗级作品,推动“四川故事”走向世界。二是“天下唯一”,差异化定位产业竞争力。在影视基地同质化竞争中,以“年代实景街区+数字虚拟棚”形成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元宇宙影视工场”“非遗沉浸式体验”等特色场景,塑造不可替代的品牌标签。三是“天下第一”,对标国际的标准化体系,借鉴好莱坞工业化经验,推动“全流程标准化”建设,从剧本评估到特效制作均建立行业规范,推动作品实现“一部剧带动一个文旅IP”的裂变效应。

李后强建议川影强化学术研究,协同建设“实践基地”和“理论高地”,培育兼具学术能力与产业经验的“双栖人才”。一是加快建立更多“名师工作室”,汇聚国内外影视艺术、数字技术、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形成高端智力集群;二是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前沿课题研究,提升园区的学术影响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重大课题,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四是推动园区升级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争取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点工程;五是打造“金熊猫青年影像计划”,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孵化平台、创作基金与国际展映机会。
为落实四川省委“文旅深度融合”部署,李后强强调实施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构建发展新格局。“多动脑筋,少动资金;多做内容,少做形式;重在创意,轻载资产”。市场化拓展,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创造更多收入渠道。社会化协作,联合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共建“影视文旅融合基金”,支持中小成本创新项目。资本化运作,推动“影视资产证券化”,探索版权质押、票房预售等融资模式。国际化布局,依托“一带一路”平台,建立海外发行渠道,在系列广告登陆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应该拓展“微短剧出海”业务。

李后强特别指出,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三星堆的神秘、三苏的文脉、大熊猫的亲和、哪吒的叛逆、蜀道的壮美、川菜的烟火,这些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当代创作的富矿。近年来,四川创作的系列影视作品展现了川地风情与人性张力,记录了时代变迁与城市精神,无不彰显“四川造”影视作品的蓬勃生命力。这一切的背后,是“四个好”战略的坚实支撑:文化资源好、政策服务好、拍摄条件好、产业生态好。金熊猫奖的设立,更为四川影视搭建了通往世界的桥梁。四川影视文创城应该加强“顶层突破、底层重构”,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成为时尚引领者,成为研学和亲子示范地。
李后强表示,四川影视文创城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聚合,更是精神气质的凝聚。它代表着一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善于融合的“川军精神”。他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资源,以更加务实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加前瞻的视野布局未来产业。他指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川影正以“量子思维”突破传统边界,从一所高校的实训基地,蜕变为中国西部影视产业的核心引擎。
李后强反复强调,世界上没有难题,只要你打开心结;世界上没有内卷,只要你足够优秀;世界上不缺资金,只要你有赚钱的项目;世界上不缺人才,只要你有法眼慧眼。“只要我们坚持走好‘川影方式’这条道路,持续推进自主化、社会化、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进程,中国西部的‘好莱坞’终将屹立于世界文化产业之林,有望从安仁古镇走向全球舞台中心,成为全球影视版图上闪耀的“天府之星”,为四川文旅强省建设注入澎湃动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四川力量。参加调研的专家学者有石明、韩毅、胡元军、张建等。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董事长黄元文、校长罗思、副校长颜杰、校务委员黄萍、科研处长蒲爱民等参加调研和座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