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第二届“蓉城方志好课”展评活动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市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征集到120余堂“蓉城方志好课”。今起,“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开启蓉城方志好课线上展播,跟随老师们精心打磨的课程跨越历史长河、穿梭文化经纬,全方位领略方志文化的魅力。首先我们来看由成都七中东部学校教师团队带来的《水底故乡:三岔湖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源:杨成琴摄于三岔湖畔华西悦湖
在成都东部的龙泉山麓,三岔湖的碧波年复一年地映照着天光云影。对许多成都人来说,这里是周末垂钓休闲的好去处,是朋友圈里的风景大片,是水龙头里流淌的清凉。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片比西湖大3倍的水域下,沉睡着千年古镇的喧嚣,荡漾着二十万建设者的汗水,珍藏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城市记忆。今天,我想把这些藏在碧波下的故事,讲给每一位成都人听。
Part 01
碧波粼粼处
曾是烟火“小成都”
初到成都七中东部学校任教时,我和许多朋友一样,只知三岔湖的风光旖旎。
▲图片来源:韩雨晴摄于成都七中东部学校
在翻阅泛黄志书之前,我与许多人一样,只见湖光不见史。《四川郡县治》《三岔镇志》的墨迹如钥匙,开启了闸门:今日水底,曾是声名赫赫的婆闰故地、乾封镇场。昔日的三岔坝,“洪武开场,雍正设治”,是北上成都、东下简阳、西通仁寿的十字路口。“柏合、龙泉、甑子场,不如三岔一早上”——老辈人的歌谣里,它是当之无愧的“小成都”!数千人的戏台坝子上人声鼎沸;油条金黄、汤锅滚烫、烧腊飘香的美食街令人垂涎;清晨,从女学堂到中学的书声琅琅......这份千年喧嚣,最终,永远沉入了寂静的碧波。
▲老三岔场镇写生(1964年) 图片来源:《简阳地名拾闻》
▲老三岔场镇街景 图片来源:《三岔人文历史概况》
Part 02
一碗水的渴望
一场山河故土的告别
繁华为何沉没?
答案刻在《简阳县志》“十年九旱” 的悲怆里。川中旱区,简阳尤甚。土地龟裂如网,“白天黑夜排队挑水”曾是日常,“十年一大旱,五年一中旱,插花干旱年年现”更是深植于乡民心头的恐惧。小水库杯水车薪,唯有穿山引水,方能解生民之渴。
▲图片来源:三岔街道资料
1970年,旱魃再起!工程师勘测后陷入两难:修三岔水库,最佳坝址却在繁华古镇!3万亩良田永沉,4000余户家园淹没——这是一道泣血的抉择。
▲地、县联合勘测龙泉山引水工程、支持水利建设三岔水库移民搬迁 图片来源:三岔街道资料
干部们夜以继日动员,整整四十余天。最终,“舍小家,为大家”的共识在百姓心中回响。为了有水喝,有田浇,为了子孙的明天,移民们捧起了一捧滚烫的乡土情怀。 搬迁日,一位婆婆忽然下车,冲回老屋前,珍重地捧起两抔泥土,裹进围裙。“我把家里的土带过去,就像我在原来的家里……”这捧土,装满了对故土最后的凝望,是乡愁,更是义无反顾的决绝。
龙泉山灌区工程于1970年2月20日启动,近20多万建设者用钢钎、二锤、锄头、架车等工具,在荒山野岭间奋斗十年,终于让都江堰的清泉流过龙泉山,控灌面积120万亩,让都江堰水利工程控灌面积突破1000万亩。
▲图片来源:三岔街道资料
资料里 “三岔水库修建119人牺牲” 的数字,像针一样刺在心上。可当我向身边人提起这些,得到的却是 “都过去那么久了,现在也没人在意吧” 的轻描淡写。
作为一名扎根成都的教育者,我想起那句:“地方志是贯通个体与乡土的精神桥梁。” 三岔湖的故事,不该只沉睡在方志的字里行间。我们团队当即决定:要让孩子们知道,水龙头里流淌的不只是水,还有一代人的青春与牺牲。可当我们真正踏上寻路时,才懂要让这段历史再次被大家所看见,有多难!
Part 03
回访建设者
岁月流逝无声
“这边修三岔水库的人,都去世得差不多了,只有很少的人还在世。”“有个老辈已经痴呆了,记不得以前的事情了。”“我爷爷耳朵已经听不见了,只能写字沟通。”一个个消息如响雷一般,颤动着我们的心,那个深夜我们的眼眶红了一次又一次。万幸,多亏了家长们的帮忙,我们从水务档案里找到了一些官方的资料。全校的家长朋友们一起发力,寻找这些英雄们,那一个夜晚我的微信嘀嘀声不断,那是每一个家长希望父辈们被看见的愿望。终于,几经辗转,联系上几位尚在人世的建设者。
李万修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李万修爷爷家时,89岁的老人正坐在那满是泥土芳香的泥巴房外面。那天的阳光特别耀眼,照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那双手曾在西藏军区擦过军用卡车,后来又成了三岔湖主坝上的 “碾压机神医”。
▲左二左一:李万修爷爷及老伴,右一:李文昱同学,右二:马瑞同学,右三:曹泇禾同学
“退伍回家听说要修水库,我马上就报了名!” 听到这,我们看着李爷爷那张 “五好战士” 奖状,大家眼里都闪着光,这是一个多么厉害的爷爷啊!他说那时的碾压机是宝贝疙瘩,每天收工后都要用肥皂擦发动机,帕子使劲擦机盖,“机器亮得能照见人影,干活才有力气!” 如今他还坚持种地,说 “闲不住”,可我们都知道,那双手早已把勤劳嵌进了每个日子里。
▲李万修爷爷奖状
我们还见到了建设者毛传金爷爷和黄明星爷爷。
在龙泉山深处的农舍里,毛传金爷爷和黄明星爷爷给我们讲起龙泉山隧道里的日子。“井头黢黑,伸手不见五指,全靠外头喊换班才晓得天黑了。” 两位老人当时因为身材矮小,负责最危险的井下作业,放炮的浓烟呛得人直咳嗽,出来时 “从头到脚都在滴水,连火炮儿都湿透了”。如今他们都患上了肺病,可说起 “用锄头挖通龙泉山” 的往事,腰杆挺得笔直:“现在看着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值了!为简阳百万人民服务,我们做到了!”
▲左一:毛传金爷爷,右一:黄明星爷爷
一次在乡下走访时,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一位爷爷。黄开云爷爷听说我们在收集水库建设的故事,便紧赶慢赶地来了。但他讲的却不是自己,而是一位叫徐崇良的叔叔。
徐叔叔的故事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黄爷爷讲着:“他进隧道前还笑着喊‘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我们雄起!’” 话音未落,千斤巨石就将这位年轻的建设者永远留在了庙儿山。“我们工程队就牺牲了一条命啊!” 黄爷爷说着,眼里泛着泪光。“他的骨灰盒上刻着青松,就像他永远立在那儿。” 那天,没人敢大声说话,只把那一句句建设民谣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又一遍。
▲黄开云爷爷
这些故事,让地方志的文字表达更有力量了!孩子们终于明白,方志里 “二十万建设者” 的描述,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很难做的事情,一个个不知黑夜白天的日子,是很多很多人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Part 04
方志入课堂
让历史醒着,让精神活着
我们把这些收集到的故事和方志资料带进了课堂。在课上,孩子们用四川方言朗读 “柏合、龙泉、甑子场,不如三岔一早上” 的民谣,对比《三岔镇志》里 “洪武开场,雍正设治” 的记载,想象水下古镇的繁华;我们带着《简阳县志》里 “十年九旱” 的描述,让孩子们去看看当年龟裂的土地,再看如今碧波万顷的湖面,感受水利工程的奇迹。
我们分享了刘承鑫爷爷写书的故事,他历时18个月编撰《三岔人文历史概况》时,为了确认状元王归璞是否为三岔人,翻遍《十国春秋-后蜀-本传》,又特意买下《舆地纪胜》,直到找到 “简州四出状元——王归璞,出生地就是平泉县” 的记载才敢下笔。老人说:“写历史要对得起前人,更要对得起后人。”
▲左二:刘承鑫爷爷,左一应婉娟老师,前一:曾鸣乔同学
在 “我与湖的未来” 活动中,孩子们化身 “文化传承人”。一个个举手说:“我要当环保小卫士,保护三岔湖的水!”“我要学讲故事,把徐叔叔和李爷爷的故事讲给游客听。”“我要把三岔湖的故事,三岔湖的人写下来,发到网上,让很多很多的人看见。”我笑着对孩子们说:“这就是‘吃苦、团结、奉献’ 的东灌精神,就像清澈的湖水一样,一代代传下去。”他们终于懂得,守护家乡不必都扛锄头,节水、讲述、记录都是担当,是啊!当课堂融入“家门口的历史”,知识便有了温度。
Part 05
碧波之上,根脉永续
一座城市的记忆
如今每次路过三岔湖,我总会想起这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英雄人物,我讲的只是几位爷爷,可还有千千万万的他,他们都是这片土地的英雄。这片水域里,藏着太多成都人的精神密码:是 “舍小家为大家” 的奉献——4000多户人家为了水库建设,捧一把乡土告别家园;是 “一锄头一锄头挖” 的坚韧——二十万建设者用最原始的工具改写了 “十年九旱” 的历史;是 “不敢轻易下笔” 的敬畏——刘承鑫爷爷用文字为土地留存记忆。
对成都人来说,三岔湖从来不止是风景。它是龙泉山麓的生态瑰宝,是成都平原的生命动脉,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精神灯塔。当我们打开水龙头,当我们看到农田里的庄稼,当我们在湖畔漫步时,都该记得:这汪碧水之下,有古镇的繁华旧梦,有建设者的青春热血,有方志里的历史回响。
亲爱的朋友们,下次去三岔湖时,不妨掬一捧水。那清凉里,有李爷爷擦过的机器油光,有毛爷爷、黄爷爷隧道里的硝烟,有徐崇良叔叔未说完的 “雄起”,还有一座永远鲜活的水下“小成都”。而我们,也可以做些什么:陪孩子读一本地方史,听老人讲一段往事,在朋友圈分享一个建设者的故事。因为每一座城市的记忆,都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每一段奋斗的历史,都值得被永远铭记。
三岔湖的故事,不只是成都的往事,更是我们所有人——关于家国、关于奉献、关于血脉传承的回响与见证。
▲马鞍山码头纪念碑 图片来源:三岔街道资料
地方志,这座城市的记忆基因库,正提醒着我们:“忘记历史,就会瞎掉双眼。”唯有从祖辈的抉择之艰、奋斗之勇、牺牲之重中触摸城市的体温与心跳,我们才能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生生不息,让历史之光,照亮未来更远的航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