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信阳:“北国江南”鄂豫皖枢纽的绿色崛起之路
李耀中/文图 《乡行中国》编辑
前 言
信阳,这座镶嵌在豫鄂皖三省交界的“北国江南”,以其独特的地理禀赋与战略地位,正成为中部崛起的关键支点。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的先锋,信阳在“十五五”规划中锚定“两个更好”目标,以交通枢纽建设为筋骨、产业升级为血脉、绿色发展为灵魂,全力打造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本文将从城市底蕴、规划蓝图、项目布局、企业方阵等维度,全景呈现信阳的发展密码。
一、山水之城的多维画像
(一)地理坐标与生态基底
信阳地处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1.89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大别山、桐柏山纵横交错,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在此交汇。2023年常住人口604.8万人,森林覆盖率达36.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8%,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鱼米之乡”。这里不仅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更孕育了鸡公山、南湾湖等国家级文旅IP,被誉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二)经济基本面与产业格局
2023年全市GDP达2959.4亿元,居全省第9位,形成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绿色建材为支柱,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新兴增长极的产业体系。华英农业年宰杀商品鸭超4500万只,羚锐制药外用制剂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三,明阳智慧能源10GW风电装备基地年产值突破百亿,舜宇光学等4家企业入选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
二、“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擘画
(一)顶层设计进展与智库支撑
自2024年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以来,信阳依托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等智库力量,开展多轮专题调研。2025年7月,调研组深入豫东南高新区、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等核心区域,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低碳转型等关键领域,形成《信阳“十五五”重大项目清单》,明确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合襄高铁等46个战略性项目。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会长吴孟铎指出:“信阳发展呈现‘向新’‘向绿’‘向未来’的突出特征,应积极融入苏信合作、武汉城市圈等区域发展,推广技术普惠与生态共融模式,通过产业富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老区人民。”
(二)核心规划目标体系
1. 经济提质:2025年GDP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到2030年,力争GDP突破5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35%。
2. 能源革命: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30%以上,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2030年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
3. 交通枢纽: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重点镇通铁路,2025年信阳港吞吐量达2500万吨,2035年突破1亿吨。
4. 生态标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7%以上,淮河干流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三、千亿级项目矩阵的落地密码
(一)交通动脉重构区域能级
1. 高铁经济:合襄高铁襄阳至信阳段(襄信高铁)获国铁集团技术审查通过,线路全长90公里,总投资171亿元,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将实现信阳至襄阳40分钟直达,预计带动沿线GDP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同步推进南信合高铁建设,打通长三角-中原-成渝黄金通道。
2. 水运突围:信阳港“一港四区”建设全面提速,淮滨中心港区扩容工程新增5个2000吨级泊位,固始港区中心作业区年吞吐能力达1062万吨,淮河淮滨段航道提升工程实现3000吨级船舶常态化通航,豫造货物通江达海物流成本降低25%。
(二)能源转型的信阳范式
1. 火电升级:陕煤信阳2×10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工程年发电量90亿度,同步建设废水零排放系统,可满足豫东南地区30%的用电需求,缓解鄂豫断面电力卡口问题。
2. 绿电倍增:明阳集团固始20万吨绿色电氢醇示范项目开工,配套建设10GW风电、5GW光伏基地;光山五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度,打造“风光火储氢”一体化能源基地。大别山深处的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作为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达4.2亿千瓦时,相当于35万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有效调节清洁能源供需平衡。
(三)产业集群的链式突破
1. 先进制造:豫东南高新区苏信合作产业园聚焦氢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总投资5.4亿元的氢醇动力产业园已吸引12家长三角企业签约;平煤神马新材料产业园通过共享能源电站实现节能30%,带动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
2. 现代农业:引淮供水灌溉工程覆盖百万亩农田,息县弱筋小麦、潢川优质稻米产业园年加工能力超150万吨;华英农业建成全球最大鸭产业链,2025年计划出口鸭肉制品8万吨,创汇1.2亿美元。信阳海关通过“提前预约、优先查检、快速出证”模式,助力华英预制鸭肴2024年出口1.8万吨,货值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1%。
3. 文旅融合:鸡公山-南湾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启动智慧化改造,郝堂村“乡村会客厅”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8万元。
四、创新驱动的企业先锋方阵
(一)制造业头雁集群
1. 羚锐制药:2024年研发投入1.32亿元,占营收3.48%,推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6个新药,中药贴膏市场份额提升至18%,智能制造车间人均产值突破500万元。其年报显示,2024年营业总收入达35.01亿元,销售毛利率达75.82%。
2. 明阳智慧能源:投资110亿元建设绿色智慧电厂,年产10MW风电机组1000台,配套建设29.7亿度绿电供应系统,年减碳240万吨,成为豫东南新能源装备制造核心载体。
3. 万华禾香:全球首条无醛秸秆板生产线落户信阳,年消耗农业废弃物50万吨,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超3亿元。
(二)农业产业化标杆
1. 华英农业:构建“种鸭繁育-屠宰加工-羽绒制品”全产业链,2025年计划出栏商品鸭4500万只,熟食加工产能达10万吨,预制菜新品占比提升至35%。
2. 联兴油茶:建成全国最大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年产茶油5000吨,开发茶油化妆品、保健品等衍生品,带动1.2万农户脱贫致富。


五、区域协同的战略支点价值
(一)鄂豫皖三省联动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信阳牵头建立“信阳-六安-黄冈”跨省合作机制,联合申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24年12月,三市签署《黄冈信阳六安三市一体化协同发展工作备忘》,在交通物流、红色文旅、生态保护等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合襄高铁建成后,将形成“武汉-信阳-合肥”2小时经济圈,预计年输送客流超1000万人次,带动沿线文旅、物流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区域经济研究学者李耀中建议,可借鉴广东“反向飞地”模式,在信阳设立跨省飞地产业园区,例如与苏州共建苏信合作产业园,探索“研发在苏州、转化在信阳”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该产业园已落地半导体封装测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23个,总投资超120亿元 。
(二)长三角产业承接高地
依托苏信合作产业园,信阳与苏州共建“研发在苏州、转化在信阳”协同创新体系,已落地半导体封装测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23个,总投资超120亿元。2024年“苏商信阳行”活动中,中新产投公司与豫东南高新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苏信对口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2025年目标引进长三角企业50家,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
(三)革命老区振兴新路径
李耀中提出,可借鉴抗战时期红色根据地经验,建立信阳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设立河南省级新区“信阳大别山新区”。当前,豫东南高新区已被定位为河南省开发区改革的“试验田”,享受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通过“管委会+公司”模式推动制度创新。此外,国家发改委《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信阳打造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并提出探索新型帮扶合作机制,为设立新区提供政策支撑。

(四)数字经济与低碳转型
利用信阳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及东数西算战略机遇,李耀中建议建设大别山超级智算中心。目前,信阳已布局青云算力产业生态基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其中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总投资8.6亿元,建成后将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算力支撑 。结合明阳集团绿色电氢醇项目,可构建“绿电-算力-数据”产业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集聚,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以上。
后 记
从“三省通衢”到“创新高地”,信阳正以“十五五”规划为蓝图,在交通枢纽、绿色经济、产业升级等领域展开立体攻势。当合襄高铁的呼啸声穿透大别山,当淮河港的货轮驶向长江,这座“北国江南”正书写着革命老区振兴的时代答卷。未来的信阳,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强劲的动能,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参考文献及特别声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河南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等权威渠道,部分企业数据引用自公开年报及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版权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