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高路
图源拱墅发布微信公众号。
近日,杭州地铁5号线的大运河站完成了一次华丽的“变身”,惊艳了往来的市民与游客。站厅化身为一座独具魅力的嵌入式“博物馆”,让繁忙的交通枢纽成为了可感、可触、可品的文化客厅。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地铁嵌入式“博物馆”,大运河地铁博物馆为杭城开启了一扇了解运河文化、感受城市魅力的新窗口。
虽然只是个简易版的博物馆,但功能不容小觑。行走在地铁站内,历史一页页打开,运河文化扑面而来。精美的纸雕艺术还原了漕运盛景;苍劲有力的篆刻作品印刻着运河的历史;而一幅幅生动的摄影作品则捕捉到了四季流转的光影。这些作品形成了一条艺术长廊,让乘客在步履匆匆间,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完成一场与千年运河文化的邂逅。
它更是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一次全新探索。地铁站由交通枢纽升级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氛围、服务导向的公共空间。通过空间的优化和改造,功能单一的地铁空间实现了向集交通、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客厅的转变。
大运河是世界遗产,是流淌的城市文脉。这个地铁博物馆为杭州开启的这扇小小的窗口,投入不多,却可以让本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城市文脉,也让外来游客直观地感受到杭州的历史底蕴与创新精神。
以创新思维改造公共文化服务,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高的价值,这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的打开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认知,取得了一举多赢的效果。在这样的理念中,地铁博物馆已经不仅是展示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一次成功交融。地铁也不再只是“赶路空间”,而是具有情感温度和文化厚度的人文站点,传递城市的人文关怀。
大运河地铁博物馆的实践表明公共文化服务要善于以更亲切、更便捷的方式融入市民的生活。城市不仅需要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综合性博物馆,也需要一些小而美的、能反映文化一个小切片的博物馆。一些地方不顾实际、贪大求全,盲目追求博物馆的豪华程度,仿佛不如此无法体现当地文化的博大精深,忽视了投资高给城市增加的负担、预约难给市民增加的烦恼。大运河地铁博馆反其道而行,“向下兼容”,没有嵌入到宏大的发展叙事中,相反却嵌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虽小却美,它很好地实现了文化供给与居民需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融合。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这样的民生意识,在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中找准定位,通过建设一些好用实用的民生工程满足城市的需要。
其实,大运河地铁站周边的拱宸桥桥西一带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运河博物馆。这里不仅有世界遗产京杭运河,有地标性建筑拱宸桥,更有数个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大多由原来的工业遗址改造而成,它们可能看上去朴实无华,没有现代化建筑的豪华外表,却自有一份稳重与平和,正是这份朴实与自然,深深地打动了每个游客的心。更具匠心的是,文化景点与商业区、居民的生活区呈交融分布的态势,使得这一区域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感,更具备了浓郁的人间烟火气,给文化展示提供了一个活标本。
最好的展示品就是城市本身,最好的文化不呈列在博物馆里,而是写在每个杭州人的脸上,从这个角度说,大运河地铁博物馆的“向下兼容”其实就是贴近市民、贴近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的体现,恰恰更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