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潮州古城,牌坊街上的青石板路回荡着英歌舞的铿锵鼓点,茶馆里升腾起单丛茶的氤氲香气,古筝的清音与潮剧的唱腔在镇海楼广场交织……近一年来,“‘湘’聚太平 乐享名街”品牌活动以周末常态化形式扎根古城,令一众游客赞叹“潮州活动办得真好”。
一场持续一年、跨越40余个周末的文化“流水席”,揭示出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文化不再是旅游的点缀,而是成为吸引流量、创造价值的核心引擎。
文化活化让古城“流量”变“留量”
太平街道“‘湘’聚太平 乐享名街”品牌活动的实践绝非简单的活动堆砌,而是对潮州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新表达。
传统旅游模式下,游客对潮州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广济桥”“开元寺”等静态景点。而系列活动通过动态文化展演,将非遗从博物馆“请”到街巷中,创造了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场景。英歌舞演员从镇海楼出发沿牌坊街巡游,游客可追随队伍感受“中华战舞”的磅礴气势;在载阳茶馆,观众边品单丛茶边看潮剧《荔镜记》,文化消费与空间体验深度融合。
茶馆内的潮剧演出
这种“活态传承”打破了“走马观花”的旅游定式,让静态的文化遗产成为动态的旅游吸引力,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感受一方水土的脉搏与呼吸。
文化资源的深度活化,正是将潮州古城庞大的观光“流量”,转化为愿意驻足消费、深度体验的“留量”的关键密钥。
常态化英歌舞表演
模式创新为“周末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太平街道“‘湘’聚太平 乐享名街”品牌活动还是湘桥区打造“文化看潮州 周末到湘桥”品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湘桥区的战略眼光值得称道。其创新之处在于三点:一是常态化运营,告别节庆式、一次性活动,以持续供给培养游客周末出游习惯;二是资源整合,联动镇海楼、茶馆、街巷等多元空间,盘活古城的肌理与场所精神;三是多方协作,政府搭台、专业院团及民间艺人共演、社区参与,形成有机生态。这种模式使文化供给从“盆景”变为“风景”,为“周末经济”提供了稳定引擎。数据显示,活动已带动十余家合作单位参与,其撬动效应可见一斑。
青年在镇海楼前表演
目前,湘桥区已在太平街道、西新街道等地推进相关周末活动,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未来,湘桥区还将继续挖掘潮州文化内涵,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文化看潮州 周末到湘桥”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带动周末消费。
文旅融合赋能城乡发展新格局
湘桥区此举,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文化品牌正重塑城市形象,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文化驱动的实践样本。过去,潮州常被贴上“传统”“保守”的标签,而如今通过一众文化符号的持续输出,古城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潮文化发源地”的认知标签。这种品牌效应不仅吸引游客,更成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的软实力。
与此同时,文化活动的繁荣,能直接带动旅游消费,刺激餐饮、住宿、手工艺等关联产业;社区文艺展演平台的搭建,激发了居民文化自信与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非遗项目在当代场景中的高频次呈现,为传承人提供了舞台,活化了传承链。文化赋能,最终指向的是地方软实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文|记者 曾柯权
图|湘宣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