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城和谐共融
——从二十四道拐看贵州山地新型城镇化建设
清晨的晴隆山云雾缭绕,远处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晴隆山,海拔1799米,是黔西南州晴隆县最显著的标志和符号。
贵州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岩溶出露面积占比61.9%,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晴隆县亦然,全县山地和丘陵占比达80%。
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统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向山而兴,推动山水人城和谐共融,晴隆山给出“红色文化铸魂、民族文化赋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答案。
红色文化铸魂文旅
8月12日清晨,在观景台俯瞰,晴隆山下依山傍水,风景宜人。
“早就听说过贵州的二十四道拐,这次终于见到了。”四川游客蔡坤江按下了手中相机快门,拍摄雾霭笼罩中的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是贵州北上四川、西往云南、南下广西、东赴湖南的必经要道。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东部沿海港口尽失,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进入昆明后,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抗战前线。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从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保障了抗战物资的供应,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晴隆县城新貌。 (晴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红色文化铸魂。2006年,二十四道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晴隆县结合文物保护、文化创新和旅游开发需要,2020年建成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以图文、实景展示、3D技术等方式,集中展示有关晴隆抗战期间的珍贵文物和影像资料。
如今,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十四道拐成为晴隆特有的文化旅游符号,通过开发红色研学课程,举办汽车拉力赛、彝族火把节等活动带动周边景区发展。
晴隆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常霞介绍:“今年以来,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民族文化赋能特色小镇
距离二十四道拐景区直线2公里,有一座依山而建、独具民族特色的城镇——阿妹戚托小镇。
这里是脱贫攻坚期间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特色小镇,曾经的三宝彝族乡1317户6263人通过整乡搬迁,联合其他几个乡镇街道零星搬迁人员,共同构成了现在的阿妹戚托小镇。
午后,步入小镇,红瓦白墙的彝式民居错落有致,不时能看见孩童三五成群在小院中嬉戏。处处绿树成荫,与波光粼粼的月亮湖交相呼应,构成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诗意画面。
“阿妹戚托”名字源于彝族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
依托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文化价值,结合周边人文和自然景观,阿妹戚托这个昔日的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如今已经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
搬出大山,留住乡愁。在这个大社区里,既有幼儿园里的童谣,也有扶贫车间的机器声,还有“阿妹戚托”艺术团的舞步声。
近年来,晴隆县推出“抗战文化+民族风情”的组合旅游产品,形成白天游二十四道拐和安南古城,夜晚体验阿妹戚托小镇篝火晚会,在景区植入文创产品店,实现“文化惠民”与“旅游惠民”双赢。
每当夜幕降临,小镇金门广场上的篝火准时燃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当地居民一起欢快地跳起“阿妹戚托”,火光映红笑脸,气氛热闹非凡。
山地城市生态宜居
傍晚,晴隆县莲湖公园里,健身休闲的群众徜徉在湖光山色的景色中,莲花池休闲广场环境清幽、林木繁茂。
“目前,晴隆县城区绿化率达41.32%,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晴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曰坤介绍,从地图上看,晴隆县城呈椭圆形,南面是老城区,北面是新城区,整个县城海拔高差达1482米,是典型的山地城市。
老城区做减法,向新城区拓展。这些年晴隆县大力推进县城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提升城区绿化,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完成14座垃圾转运站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依山傍水的阿妹戚托小镇。 (晴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4年建成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处理建筑垃圾近万吨,今年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浙江企业投资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更进一步推动建筑垃圾分类和循环综合利用。
近年来,不只是晴隆县,百万大山串联的黔山腹地,通过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新型城镇化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65%,较202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省发展改革委城镇化处副处长冉俊表示,我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补齐安全短板,推动城市智慧绿色发展,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贵州5地入选全球“自然城市”
9月8日下午,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上,发布了新一批入选“自然城市”平台的中外城市名单。我省安顺市、贵阳市云岩区、遵义市道真自治县、黔南州荔波县、黔东南州从江县成功入选。
“自然城市”平台是由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环境署等组织共同推进的合作伙伴倡议框架下建立的线上互动平台,是全球最大的城市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与案例分享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指南、工具和案例研究,可助力城市重新检视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共生共荣。
作为全球顶尖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与案例分享平台,“自然城市”的入选门槛极高,要求城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意义。
安顺市风景区面积占辖区面积的12%以上,拥有黄果树、龙宫2个5A级景区和14个4A级景区、32个3A级景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含量高达2.8万个以上。全市聚集“三主三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即肉牛、金刺梨、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和蜂糖李、茶叶、生态渔业三大特色产业。
贵阳市云岩区自明朝贵州建省起,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拥有“城中山林”的先天生态优势,坐拥黔灵山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有半枫荷、岩生红豆树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以及猕猴、普通鵟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家底雄厚。
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拥有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龙国家生态公园、芙蓉江大口鲢鱼国家级水产保护区,有黑叶猴、银杉、珙桐、红豆杉、银杏等珍稀动植物550多种,是全国最大的银杉分布群落、全国银杉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被誉为“银杉之乡”。
黔南州荔波县集山、林、洞、湖、瀑、险滩、急流于一体,浓缩了贵州山水风光的所有精华,森林覆盖率达71.97%,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被誉为“地球绿宝石”。
黔东南州从江县民族文化原生古朴,自然山水绮丽多姿,被誉为贵州乃至全国旅游景点数量最多、资源类型最全、原生性最强、保存最为完整的县份之一,也是贵州省东线优先重点发展旅游区之一,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系统”和岜沙苗寨千年生态智慧。
林下天麻产值高
秋高气爽,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国有沙子坡林场,锯齿划开青冈木的脆响此起彼伏。林间空地上,数十名工人正弓着腰,熟练地将大段的青冈树切成长短适中的树干。
“天麻无根无叶,需要密环菌供给养分,这些青冈木就是菌丝的家。”基地负责人唐洋介绍,“我们先在木材上开槽、接种菌种,等菌丝把木材‘吃透’,才能下天麻种。”他拨开一旁覆着腐殖土的菌床,一颗颗形似芋头、表皮光滑的乌天麻露出真容,“这品种肉厚、药效足,市场认可度高,能卖到25元一斤。”
能让天麻在林场扎根,靠的不只是工人的巧劲,更有威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处贵州西北部,海拔2000至2600米的高度带来冷凉气候,为林下天麻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
“林间的潮气、树荫,我们不用额外搭棚调控温湿度,出产的天麻品相和药效都比平地种植的要好上一截。”唐洋补充道。
采挖的新鲜天麻。
在贵州凌之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龙看来,发展林下天麻,不只是种出中药材,更是把闲置的林下空间用活了。他指着远处连绵的山头介绍,去年基地试种了1000多亩天麻,今年11月便能迎来第一批采收,眼下工人们正忙着培育菌材,争取把种植规模扩大到5000亩,让更多林地“生金”。
这种“生金”的方式,自带生态友好的基因。种植天麻时,工人只需将种子放进装有腐殖土、密环菌、木屑的塑料桶,盖上树叶遮阴即可;林间自然掉落的树叶,腐熟后形成腐质层,又能为天麻生长提供天然养分,大大减少了操作流程和投入成本。
按照天麻统计方法学,种植40平方米就算一亩,每亩产量在800至1000斤左右,预计亩产值超2万元。徐龙告诉记者,近段时间,基地每天用工都在100人左右,全是附近村镇的村民,他们大多以前外出务工,现在在林场干活,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像锯材师傅,每天有150元工资;培育菌材是计件活,手脚快的工人一天能挣200多元。”
威宁的天麻种植,并非孤立的“单点试验”,而是全县林下经济布局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们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全县林地面积达400万余亩,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70万余亩,其中天麻、林粮、林菜等10万余亩。”威宁自治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兴奎介绍,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有效带动5万余名群众增收。
夕阳西下,林间的锯木声渐渐停歇,菌床里的天麻仍在腐殖土中悄悄生长。在这里,天麻正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探索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既守护生态底色,又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既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天麻产量,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
首个自然资源部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贵阳启动
9月9日,首个自然资源部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贵阳市启动。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分为科普成果展示和贵州省自然资源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两个部分。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指导,中国地质博物馆(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主办,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承办,联合西南三省市(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同开展。
科普成果展示中,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推出的可交互的AI虚拟讲解员“贵贵”实时回答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贵州龙的卡通外形惹人喜爱。
现场还推出了西南四省(市)精心编撰的24套科普图书及33部科普视频,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与中国动漫集团联名开发的手持可互动AI科普数字人(毛绒款),利用自然资源元素设计的潮玩手办、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研学包等上百种文创产品一一亮相。
贵州省自然资源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中,参赛选手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自然资源科技强省基础”主题展开激烈角逐。大赛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在现场进行颁奖。
第二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颁奖
9月9日,第二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铜仁市举行。活动由省生态环境厅、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铜仁市生态环境局承办。
作为2025年我省生态环境季系列活动之一,“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自5月启动以来,共收到全国各地作者投稿作品1628件。经专家评审组严格评审,评出散文类、诗歌类、短篇小说类等奖项。
专家评审组认为,各获奖作品讲述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故事、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现贵州各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据悉,第一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已结集成《山河贵墨——2024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作品集》出版,持续扩大了我省生态文学影响力,大赛将接续征集、推出更多贵州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传播生态文化。
全国少儿手绘地图大赛
贵州49幅作品获奖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地图出版集团、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中国测绘学会协办的全国少儿手绘地图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对外公布,我省49幅作品获奖。
6至8岁组中,来自黔南州瓮安县第九幼儿园杨小米的《富矿黔贵精开为民》等6幅作品获得一等奖;六盘水市钟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李承蔚的《农民孩子爱祖国》等7幅作品获得二等奖;黔南州长顺县罗湖希望小学黄治豪的《全民运动看贵州》等4幅作品获得三等奖。
9至12岁组中,毕节市金沙县高坪镇农民小学黄馨雨的《七彩杜鹃·多彩贵州》等3幅作品获得一等奖;黔东南州黎平县城关第七小学陈开慧的《多彩贵州—芦笙阵阵》等6幅作品获得二等奖;黔南州平塘县谷硐小学陈国佳的《我的贵州·我的家》等8幅作品获得三等奖。
13至15岁组中,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广顺中学胡欣怡的《苗银蜡染绣黔图》等10幅作品获得一等奖;黔西南州兴义市实验中学袁增森的《绽放中“美贵”》等5幅作品获得二等奖。
兴仁开展野生鸟类保护行动
43只获救鸟儿重返山林
近日,在黔西南州兴仁市梨树坪国有林场,一只只画眉、斑鸠、八哥从鸟笼中飞出——这是兴仁市林业局与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联合开展的野生保护鸟类放生现场,43只野生鸟类重返山林。
这批放生的鸟类中,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画眉为主,还有斑鸠、八哥等品种。它们并非自然受伤迷途,而是在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时查获的。
近年来,兴仁市持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通过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行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等举措,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不断完善野生动物救助机制,畅通救助渠道,鼓励公众参与到保护行动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合力。
扎佐林场
首次监测到毛冠鹿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毛冠鹿。(扎佐林场供图)
近日,省国有扎佐林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技术,首次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
据了解,毛冠鹿多栖息于海拔1000至4000米的高山或丘陵地带,常见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等环境中。其外形具有鲜明特征:被毛粗糙呈暗褐色或青灰色,体重约30公斤,耳形圆阔,额部有一簇马蹄形黑色长毛,雄性有角且角冠不分叉,上犬齿大而侧扁,雌性无角尾短,且上犬齿较小。
此次毛冠鹿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扎佐林场物种名录,也为当地野生动物研究提供了珍贵影像资料,有力证明了林场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及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王瑶 徐涛
编辑 徐涛
二审 谢巍娥
三审 干江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