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敬 北京摄影报道
今年以来,文化新质生产力展现出科技赋能产业革新、集群生态加速形成的蓬勃图景,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催生了多元应用和丰富场景,更提高了生产效能,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新业态生态体系。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这一活力以更鲜活的方式扑面而来,通过“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科技体验、“可开发、可利用”的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以及“可观赏、可消费”的文商旅体融合服务,全面展示文化产业新成果。从AI数字人、8K超高清视听,到文创IP矩阵和跨境服务便利化,这届服贸会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体验与传播的全新方式。
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上,北京市政协主席魏小东指出,当前,全球旅游业面临深刻的结构调整,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正在重构旅游产业链条、重塑旅游发展格局。他代表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向广大会员发出倡议,要更加注重数智赋能,不断推动旅游业智慧化发展,积极培育数字虚拟游、文化体验游等新业态,打造更多互动性与沉浸感并存的新空间。更加注重产业转型,不断推动旅游业融合化发展,促进旅游业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提质升级。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不断推动旅游业国际化发展,促进资源互享、信息互通、游客互推,营造协作共生的旅游生态。
意大利阿斯蒂市长毛里齐奥・拉塞罗指出,现代游客积极借助科技工具重塑旅行体验,数字分享正带动旅游经济变革,而北京在数智旅游领域的探索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文创破圈,传统焕发新生
在两天的逛展中,《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文旅专题展区是会场中最喧闹、也最吸引人的,摩肩接踵的观众让这里成为服贸会的“打卡胜地”。
在服贸会11号馆“好鸭好呀坊”内,一声地道的京腔吆喝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您瞧瞧这鸭子,给您挑一只体态健硕的。来,员外,咱的鸭子上炉咯!”“从头片到位,祝员外顺风又顺水,一片喜气洋洋,二片财源广进,三片五福临门,得嘞,咱的鸭子就片好了。配上咱的清清白白‘大聪明’,‘小倔强’捏捏鸭酱,‘巨有面’荷叶饼。”坊主“帅帅鸭”正在生动展演毛绒烤鸭的“片制”仪式,“嘎吱”作响的“好的鸭”挂件和仿旧烤炉,引得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记录。
7月下旬,全聚德推出的毛绒玩具售卖场景“好鸭好呀坊”陆续在全聚德和平门店、前门店和王府井店等五个门店上线。“我们希望将‘非遗’技艺毛绒化,购买过程情景化,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全聚德和平门店副总经理秦秦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在服贸会现场,可观赏、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商旅体融合场景随处可见。展区内搭建了长城脚下主题景区,还推出“京剧文化之旅”“北京礼物”“国潮文创店”系列文创市集,以及“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商业”等融合型体验空间和消费场景,集中展示博物馆文创、公园礼物、天桥演艺区等主题文创产品。
在文创新品方面,更多“国宝”文化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市属公园及园博馆展出最新文创品共计13大类506款,其中20余款首次亮相。其中有颐和园与服贸会联名的“有燕来颐”“福燕游颐”冰箱贴、北京动物园的北动AI智能陪伴毛绒玩具、中国本土动物AR拼搭积木。韩美林团队设计的“河喜”IP首次亮相,它和泡泡玛特开发的“水运儿”IP文创一起,以现代设计语言生动讲述大运河文化故事。
旅游服务板块则系统呈现“北京服务”的高品质形象。围绕“旅游点亮美好生活”主题,通过首旅集团品牌酒店集群+老字号餐饮+交通服务+旅行服务等全链条企业矩阵,展示“北京服务”,并重点展示大型活动服务保障品牌输出、服务输出案例;入境旅游全链条企业将展示优质、丰富的入境游产品,宣传境外游客来华在签证、通关、住宿、交通、支付等方面可享受的便利化措施和服务。
文明交流互鉴品牌活动、品牌产品纷纷亮相。今年适逢“炫彩世界”活动十周年,共邀请29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参展,以“多元、创新、科技、融合”为理念实现三大升级:文化体验上新增AI“一键游世界”和“丝路漫游”互动打卡;展陈内容上设置“时光长廊”及十周年回顾展区,扩容提质;宣传推广上整合多方资源,强化北京城市形象全球传播。北京演艺集团将组织文艺展演,多国使节亲临现场,“丝路文化护照”集章等环节吸引全球友人积极参与,共建文明交流、互鉴共荣的国际平台。
数字赋能,重塑文化体验
在服贸会现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随处可见,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文博展区,充分展现了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带来的活力,让观众“沉浸感”拉满。爱可声数字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公司副总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寻文明迹项目管委会副主任陈祯锋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我们推出了国内首个博物馆AI数字人导览系统,通过98%以上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和毫秒级响应速度,实现了与观众的自然交互。”
“逛博物馆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提问,数字人不仅能给出准确答案,还能根据兴趣推荐展品路线。”陈祯锋进一步表示,这套系统最核心的优势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对亲子家庭可自动切换儿童模式,用生动表述讲解文物;对历史爱好者则开启专家模式,深入解析工艺细节与历史背景;多语种支持功能更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能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聆听文明故事,生动体现了科技打破文化隔阂。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看·见殷商”展览中,MR技术首次应用于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打破传统静态展示的时空局限,观众佩戴设备后,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与文物互动,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
文旅与科技的融合不只限于文旅专题展。在服贸会新闻中心,国术科技基于全息舱技术开发的“全息舱内与偶像合影”产品吸引众多记者体验。用户可“走进”全息舱,与专家院士、文化名人、奥运冠军等真人数字人分身互动合影,用先进技术弘扬科学家精神、奥运精神,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民族服饰AI换装”产品融合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及图像生成等前沿技术,用户只需手势控制即可选择心仪的民族服饰试穿,图像以4K超高清裸眼3D形式呈现,让用户沉浸式体验各民族服饰的美学魅力与文化风情。产品支持扫码保存标有服贸会主题词的高清图像,构建“体验-留存-分享”的完整闭环,成为助力民族服饰文化广泛传播的创新载体。国术科技方面向本报记者表示,作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该产品适用于文化展馆、民族旅游、虚拟时装秀、元宇宙数字人等多元场景。
当技术真正理解文明的价值,就能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从AI数字人导览到文创IP创新,服贸会上的这些创新实践,正展现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创新驱动文旅变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现代生活,走向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