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汉口江滩及长江水域(长江大桥至长江二桥段)开幕,4000架无人机以浩渺江天为幕布,在百米高空绘制出“星光”画卷,缤纷歌舞、梦幻光影,在长江沿线上演了“江岸—江面—天际”三位一体的视觉盛宴,充满科技感与中国风,给现场观众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盛宴,惊艳了无数人。
文脉千秋,江河万古。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一部长江文化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征程上,让长江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是继续推动长江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今秋,华章再启,激情绽放,持续一个半月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再次奏响长江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澎湃乐章。
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党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期间,“影动长江”全国主题摄影展、“映像长江”电影周、“聆听长江”音乐周、“书香长江”阅读周、“遇见长江”文学周、“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对话长江”学术交流、“唯见长江”艺术季闭幕式等主体活动陆续开展,以“传承、融合、创新、惠民”理念,奉献“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这是文化艺术的盛事,是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人民不仅是长江文化的创作者,也是长江文化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只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新时代发展长江文化,实现长江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参与文化艺术创造,共享文化艺术成果。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有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如,经典之作《洪湖赤卫队》将首次迎来青春版,融合环保主题与东方美学的舞剧《朱鹮》,首部以睡虎地秦简为题材的原创历史剧《云梦轶事》,融家国情怀于茶道商道的楚剧《汉口茶港》,展现革命者大无畏精神的京剧《红灯记》……涵盖话剧、舞剧、音乐剧、歌剧等多个艺术门类的17部剧目、27场演出将在湖北剧院、洪山礼堂等多个场馆精彩上演,让闪耀着人民智慧的文化艺术资源重新绽放出耀眼光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繁荣长江文化,尤其要重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可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濒危技艺、珍贵史料等这些文艺资源的保护,同时为这些文艺资源找到与现代生活的接口,持续激活民间文化艺术生命力,使其焕发时代光彩。另一方面,要健全长江文化产业体系,完善长江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长江文化产品供给,实施长江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长江流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与时代共振,为人民而鸣。新征程上,我们应当继续挖掘长江流域的文化艺术资源,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黄陂区融媒体中心)
摄影:王丽(湖北襄阳)
责编:陈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