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此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狂欢,更是一次长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一次荆楚大地担当国家战略支点的生动实践。从江面绽放的烟花到天际舞动的无人机,从裸眼3D呈现的生态奇观到数智编钟奏响的千年雅音,科技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为长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筑牢文化根基。
长久以来,长江文化的呈现多囿于文字记载与静态展览,那些流淌在江水中的历史记忆、藏在山林间的生态密码,难以真正走进人们视野。而当科技与文化相遇,便打破了这种表达的局限。三阳广场的水舞台上,裸眼3D技术让雪域牦牛从屏幕中“走来”,湿地麋鹿在观众眼前“奔跑”,长江流域的生态画卷不再是遥远的想象;无人机编队在空中幻化出蜿蜒长江与黄鹤楼的轮廓,千年荆楚的历史脉络以动态的形式跃然天际。这种“沉浸式”的文化表达,让长江文化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可感、可知、可触的实体,既唤醒了人们对母亲河的情感共鸣,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正如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在科技的加持下传统文化不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能与当代人对话的“活态遗产”。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湖北肩负着传承长江文化、讲好长江故事的使命,而传播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以往,文化传播受限于地域与媒介,荆楚文化的魅力难以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如今,开幕式通过湖北卫视、人民网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借助5G技术实现高清画质与实时互动,让偏远山区的群众能与都市观众共赏长江夜景,让海外华人能透过屏幕感受家乡文化的脉动。更值得关注的是,AR、XR技术的应用让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观众用手机扫描屏幕,便能“穿越”到古代长江码头,见证商船往来的繁华;“走进”武当山道观,感受太极文化的深邃。这种“无边界”的传播模式,不仅让长江文化的影响力覆盖全球,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当世界通过科技读懂长江的厚重与灵动,湖北作为长江文化“代言人”的角色愈发清晰,为打造长江经济带文化支点奠定了广泛的认知基础。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科技正是点燃创新火花的关键。开幕式上,武汉音乐学院研发的“数智编钟”通过数字技术还原的编钟,既能演奏《诗经》中的古曲,也能演绎现代交响乐,古老礼乐与当代艺术在科技的嫁接下实现了跨时空融合。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神武峡”》,以《龙船调》为底色,将神农架梆鼓、武当太极等传统元素与街舞、说唱等现代形式结合,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舞台效果,让荆楚文化既保留“老味道”,又有“新表达”。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升华,它让年轻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时尚魅力,也让长江文化在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当长江文化与数字技术、创意设计等产业融合,便能催生出数字文创、沉浸式文旅等新业态,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提供了文化支撑,让“文化支点”与“经济支点”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江潮奔涌,不舍昼夜;科技赋能,文化新生。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光影虽已落幕,但它所展现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路径,为湖北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支点给出了实践的指引。未来,湖北当以科技为帆,以文化为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既要用数字技术活化屈原故里、赤壁古战场等文化遗产,让历史“活”起来;也要依托长江生态资源,开发科技赋能的绿色文旅项目,让生态“美”起来;更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让经济“强”起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百年前的壮志豪情,在今日的荆楚大地上有了新的注解。当科技与长江文化同频共振,当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向而行,湖北必将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扛起支点担当,让长江文化的时代华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让荆楚大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摄影:章崴 王舒娴 王丽
责编:刘文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