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战乱,估计谁都能想到几句相关的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或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不管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还是近代抗日战争那些年,几乎全国每块土地都被战火烧过,老百姓要么逃难,要么被抓去当兵,日子苦得没边。
可偏偏有个省份,像被老天护着似的:两千多年里,没怎么打过大规模战争,连抗战时,日军都没敢在这折腾。
它就是咱们东南沿海的福建。
福建土楼
你可能会好奇,同样是中国的土地,为啥就福建能躲开这么多战乱?
是运气好,还是有啥“护身法宝”?
其实还真不是运气,从地理到老百姓的应对,再到历史上的治理,每一环都帮福建筑起了“安全墙”。
先看福建的地形,简直就是天生的“打仗劝退符”。
从高空往下看,福建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和丘陵,平平整整的土地少得可怜,全省平原加起来还不到10%,而且大多挤在海边,零星分布着。
在古代,可没有现在的炸药、盾构机,想打通山里的路,全靠人挖、马拉,大部队要进福建,先得花十天半个月研究地形,光是翻那些山,士兵就得累掉半条命。
福建只有一条闽江能通到海里,这一条江又窄又弯,船走得慢不说,还容易被盯上。
外界势力想从水路打进来,效率低得吓人,没等靠近,就可能被发现了。
更关键的是,古代福建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想从内陆往福建运兵、运粮,只能走山间小路,又陡又滑,还到处是盲区。
攻方的军队进来后,不仅容易被埋伏,队伍还会被拉得老长,往往还没碰到敌人,自己人就先累垮或者受伤了。
所以古代那些带兵的将领,只要能绕路,就绝不会往福建走——吃力不讨好,谁愿意干?
除了地形,福建的气候也帮着“挡仗”。
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老百姓都调侃:“一年热一次,一次热半年”。
而且这热不是北方那种干热,是闷在骨子里的湿热。
一进山林,就跟进了蒸笼似的,一点风都没有,走几步就浑身冒汗,衣服粘在身上,渴得嗓子冒烟。
虽说福建不缺水,山里到处是小溪、泉水,但行军速度根本赶不上口渴的速度。
很多时候,士兵们还没找到水源,就已经脱水头晕了。
更要命的是,山林里植被太密,藏着不少毒虫野兽,毒蛇、毒蜂随处可见,还有些植物看着普通,碰一下就会中毒。
士兵要是被咬伤、蜇伤,在山里根本没地方治,只能硬扛,战斗力一下就降下来了。
这里可以跟云南对比下,云南也有大片原始森林,里面没人住,还流传着各种传说。
但它的威胁更多是“神秘”,而福建山林的威胁,全是针对军事行动的,实实在在让军队吃亏,这也是很多攻方,不愿意碰福建的重要原因。
提到福建的安全,就不能不说土楼——这可是老百姓自己造的“安全堡垒”。
土楼最早在宋元的时候就有了,用的都是当地常见的材料:石板、木头、竹子。
样式就两种,要么方的,要么圆的,大多建在山脚下或者山腰上,住的大多是客家人。
别看它用料普通,却结实得离谱,很多土楼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现在还好好的,人照样能住。
土楼的防御设计,说起来比古代的城池还巧。
一楼和二楼的外墙,连个窗户都没有,敌人想从楼下爬进来,门都没有。
整个楼就一个大门能进出,门上还装了漏水、漏沙的装置,万一敌人放火,往门上泼沙、泼水,火很快就能灭。
更贴心的是,土楼里面啥都有:
有水井,随时能打饮用水。
还有专门存粮食的仓库,就算被敌人围着,楼里的人也能吃上饭、喝上水,长期坚守都没问题。
到了明清时期,土楼的作用更明显了。
那时候沿海常有倭寇来骚扰,这些倭寇烧杀抢掠,连老人小孩都不放过。
福建老百姓就躲进土楼,靠着墙体上的炮口反击,倭寇根本靠近不了。
后来遇到战乱,土楼又成了避难所,附近的老百姓都往里面躲,外面打得天翻地覆,楼里却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比起那些大城池,土楼更贴近老百姓,成了福建最靠谱的“安全屏障”。
福建在历史上的治理,也透着一股“不折腾”的智慧。
早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灭了闽越的土著部落,就在福建设了治县,还派军队驻守,汉民也开始慢慢迁到这里。
可就算这样,福建也没那么容易被管住。
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派了大批军队移民过来,福建才真正被汉人完全控制。
从这就能看出来,想守住福建有多难。
也正因为地形限制,福建的军事建设只能“重海轻陆”。
陆地上没办法部署太多军队,只能把精力放在海军上,造战船、练水兵。
可中原地区的战争,几乎用不上海军,所以福建的官吏们干脆就“躺平”了:不管外面谁当皇帝,谁打赢了,只要不惹福建,咱们就不掺和。
这种“不站队、不折腾”的态度,反而让福建少了很多外部战争的麻烦。
福建的人口流动,也跟“安全”绑在一起。
古代的时候,它就是个“战乱避难所”。从晋朝开始,只要天下一乱,就有大批老百姓往福建跑。
“永嘉之乱”时,中原人逃难到福建;“安史之乱”时,又一波人迁过来;到了“靖难之役”,连有钱的士族都带着家眷往这走。
明朝灭亡的时候,延平郡王郑成功为了保住明朝的一点势力,也把福建当成了抗清的基地。
为啥选这?就是因为福建易守难攻,就算打不过清军,也能在这里守住一块安全的地方,慢慢再图发展。
可到了近代,情况变了。
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还特别贫瘠,种出来的粮食有限。
人多了之后,地里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好多人只能往外走。
他们顺着水路,有的去了台湾、海南,有的飘洋过海去了吕宋、南洋。
这种大规模的外迁,让福建成了华人华裔遍布世界的重要源头。
现在海外很多华人,祖籍都是福建,这些人后来也成了福建和世界交流的纽带。
人口的来来往往,也造就了福建独特的文化。
宋元的时候,福建靠海的优势就显出来了,尤其是泉州港,当时在世界上都有名气,好多外国商人都往这跑。
泉州港成了中国跟外国做生意的大窗口,不光赚了钱,还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出去,把外国的文化、技术引进来,特别热闹。
到了明清时期,福建的科举文化特别兴盛。
那时候读书人特别多,书院到处都是,每年考中举人、进士的人也多,出了不少有名的文人墨客。
这些文人写的诗、文章里,都带着福建的地域特色,比如写海边的风景、山里的生活,为中国传统文化添了不少新鲜色彩。
近代的时候,福建还出了不少能扛事的人。
比如林则徐,看到英国人卖鸦片害中国人,就带着人在虎门销烟,跟英国人硬刚,保护老百姓。
当然,福建的安全,也不光是“躲”出来的。
近代的时候,老百姓还靠自己的力量,主动跟敌人硬扛过。
早在明清抗倭的时候,福建人就练出了本事:靠着土楼的防御,就算装备不如人家,也没让倭寇占到便宜,慢慢形成了“全民抗敌”的劲儿。
抗日战争时期,这种劲儿更足了。福建老百姓的抗日情绪特别高,就算手里只有大刀、土枪,也敢跟日军拼。
后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安、龙岩、武平等地还组建了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特别灵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躲在山里、树林里,日军想抓抓不着,想打打不过,被折腾得没脾气。
就是因为有这些民间力量牵制,日军才没敢对福建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们心里清楚,就算打进来,也会被拖在这里,得不偿失。
到了近代,福建成了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好多有名的海军将领,比如萨镇冰、刘步蟾,都是福建人。
他们不光帮福建守住了海岸线,还为国家组建海军出了大力,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里,就有不少福建籍的官兵。
这种军事转型,其实是突破了地形的限制。
海军建设不光保护了自己,还为国家的海防体系打下了基础,让福建从“被动避战”,变成了“主动防御”,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
现在的福建,早就不是只靠“安全”出名了,它在经济、科技、文化、生态这些方面,都发展得特别好,成了大家眼里的“宜居省份”。
从古代的“安全之地”,到现在的“全面发展强省”,福建用两千年的历史证明:
安全不是靠运气,是靠地理优势、百姓智慧和合理治理攒出来的。
而那些没被战火破坏的文化、建筑,还有老百姓骨子里的坚韧,也成了福建最宝贵的财富,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夏日旅行攻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