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文旅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广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廉洁文化作为其中一颗璀璨明珠,与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独具特色的蜀道廉韵。8月1日起,“蜀道清风”微信公众号推出“蜀道廉韵”周末特别栏目,带您探寻广元跨越千年的廉洁印记,感受廉洁文化绽放的时代光芒。
李榕: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
李榕塑像。 李榕(1819年-1890年),字申夫,号六容。四川剑州下寺场何马沟(今四川省剑阁县下寺镇友于村)人,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1853)改礼部主事。后入曾国藩幕府,军功不凡,累官至湖南布政使。同治年间去官返乡,修史讲学,慷慨济世,深受家乡百姓的惦念与铭记。 为官清廉 革除积弊
1867年,李榕被任命为湖南布政使,在从湖北乘船赴长沙藩台上任时,沿途州府官员闻讯,都在江岸具礼迎候,准备了酒席想为他接风洗尘。李榕得知消息,却吩咐家人备足饮食,在船上自炊自食,中途不停留、不下船、不接受任何宴请和礼物。在长沙走马上任后,李榕大力阔斧整顿吏治,当时藩台各部门陋习丛生,对百姓敲诈勒索成风。为革除这些弊病,李榕明令禁止所有巧立名目的索取与馈赠。面对每年约万两白银的“陋规钱”——他始终坚决拒收,分文不取。他还与下属各级官员约法三章,即:官样大方,平易近人,严格管束家人,不得仗势为非作歹;断案亲自勘察,下乡要轻骑简从,以诚求证;民间捐税不得随意乱涨、滥涨。这三条一出,当地百姓们欢呼雀跃。
李榕纪念馆内,解说员正向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解李榕与“压舱石”的故事。
李榕一生为官清廉,任职期间从不接受馈赠物品,不听阿谀奉承,不追求奢华生活,并且教育僚属立情操、办实事,为官处事要不偏不倚,过好人情关,要轻刑罚、重亲勘。他每天恪尽职守办理签押案牍,从不参与官场侈谈应酬,一洗当地浮糜风气。晚年返乡时他身无积蓄,就连回家的盘缠也没有,曾自吟“归装无所有,几不能就道”,后在朋友资助及出售书法墨宝筹资后才能顺利返乡。乘船归家时,其随身行李仅有一万五千卷书籍能用来压舱,奈何船小体轻不经风浪,于是便找人搬来两块花纹石头压舱,以求沿江平稳安全。回乡后,这两块石头被他放在翰林府西阶,2013年,剑阁县龙江小学打造校园文化时,经过李氏族人同意,将两块压舱石移至校园内存放。李榕纪念馆落成后,被移至馆内展陈。后人因感佩李榕的清正廉洁,将两块压舱石称为“清廉石”。“两袖清风归故里,一对顽石压中舱”,这副盛赞李榕清廉的楹联,至今流传于民间。
一方乡贤 惠泽乡里
李榕曾任教过的剑州兼山书院。
李榕还乡后,修史讲学,首开剑阁下寺教书育人先河,开办塾学“镜默斋”(今剑阁县龙江小学前身),让乡邻儿童前来学习。又先后在剑州兼山书院、江油登龙书院和匡山书院担任山长,讲席18年。在书院执教期间,李榕注重教育实效,反对空谈,强调务实治学,倡导简朴文风。在教学教程设置中,以儒家治世为本,以“仁义礼智”始教育民,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儒道相融的教育思想。寒来暑往间,以“古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弟子遍布川北一带。
买牛惠邻塑像。 有一年,李榕家乡发生牛瘟,很多乡亲失去耕牛无法耕种。为解乡邻困境,他主动垫资,计划购买四五十头牛分给乡亲。随后,他写下手信给牛贩子田贵,信中说明下寺乡里牛瘟严重,十头牛中七八头遭灾,来年春耕将陷入困境,表明了自己出资买牛的想法。因田贵平日贩牛经验丰富、做事踏实,他特意邀请田贵正月小破午后到家中领取银两,前往产牛地酌情采买,并叮嘱切勿耽误日期,只为能及时将牛送到乡亲手中。
1876至1877年间,剑州特大旱,李榕老家樵店发生饥荒,田地干裂如龟甲,庄稼尽数枯死,李姓家族七八十户老小四百余口,炊烟将断,生计艰难到了极点。彼时,李榕在书院任教,家境本就窘迫,一家生计全靠薪俸支撑,但听闻乡中惨状,他毫无犹豫,当即决定将书院全年所得三十万钱薪俸尽数捐出,用这笔钱及时购得粮食,分发给受灾乡亲,帮大家挨过了最艰难的荒年。李榕心系百姓,主动为解决乡邻难题奔走,尽显为民出力的赤诚之心。
家风不辍 薪火相传
李榕先祖本为普通农户,其曾祖父李苇从老家迁出时,将自己家的田地房屋交由他的两位兄长保管,并立下文书约定不收取分文租金。可两位兄长过世之后,其后代担心所居之田庐名实不副,便将李苇当年留下的文约改为卖契,报官请求确认。恰巧当时的中人聂某正在州衙当差,见文约有改动,遂产生疑虑致信李苇询问真假。李苇的两个儿子闻言怒起,要回老家讨要说法。但李苇却制止了他们,说:“先人的坟茔在那里,不能为了此等小事搞的兄弟失和。”听了父亲一席教诲,两人遵从父命,回信任由老家堂兄弟将文书改为卖契。
李榕的母亲安氏“好礼节俭,贤淑理智”,她秉承李氏家族“勤和恕让”的家规相夫教子,对子女管教严格,治家强调“四戒”,即:“力戒耳软任性、偏信和偏疑;力戒弟兄子侄妯娌不和睦;力戒疏慢亲友;力戒骄凌贫贱。”在这样优良家风的影响熏陶下,李榕写下多首教育家人的诗词如《示儿》《示内人》《示弟》等,教育子孙继承先辈家风,克勤克俭,自食其力,团结友爱。此外,他的著作《十三峰书屋全集》中的诸多名言警句,如“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翕宜朝夕”等也被子孙视作家规家训,遵崇至今。
李榕在朝为官时被称为“中兴能吏”,在乡育人更是“惠泽乡里”。他清廉自守、知行合一的高尚品德,心系百姓、立德树人的为民情怀和勤和恕让、翕宜朝夕的优良家风,是我们开展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生动教材。正如李榕所言“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先贤风范,将“廉”字贯彻始终,增强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清廉广元·生态社会”建设注入廉动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