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火箭升空;在武汉规划展示馆模拟地铁驾驶;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为机器人“加油”……
近几年,“科技+文旅”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好看又好玩的科技场景愈发丰富,科技游被越来越多人列入“必玩榜”。
当科技探索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能够释放出什么样的魅力?

文昌航天发射场
一
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化身风景线,汽车、食品、装备、美妆等领域纷纷涌现热门打卡地,让科技游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科技+研学”开启“嗨学模式”。现在的孩子们是跟随科技的脚步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科技感十足的文化旅游产品更有兴趣,可以在科技研学中实现“边玩边学”。比如,在青岛中山路的“沿着黄河遇见海”数字化沉浸式电车里,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我们最终抵达东营黄河入海口,看那漫天纷飞的鸟浪与海天共舞”;参与尼山圣境的低空研学项目,孩子们可以在直升机上将建筑与园林的文化韵味尽收眼底。
“科技+工厂”满足“好奇星人”。如今,一座座高度智能化的现代工厂早已打破“闲人免进”的传统模式,而是化身明亮、开放、智能的“科技博物馆”,成为工业旅游的载体,一些知名工厂的入场券比演唱会门票还要抢手。比如,在海信参观研发创新馆,游客可以体验8K超高清显示、激光投影等核心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探索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到智慧城市的未来布局;在“阿胶世界”体验工厂,游客可以沿着1500米的之字型长廊参观阿胶各类产品的生产加工,带来沉浸的中医药文化体验。
“科技+重器”诠释“科技强国”。科技游长长的打卡名单,也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一张成绩单。通过将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一些“大国重器”变身热门打卡地,将最为硬核的中国技术展示给游客,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爆棚”。比如,贵州“中国天眼”景区,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约38万人次;山东烟台“耕海1号”·山海海洋之星景区,集渔业养殖、海上观光、休闲垂钓等功能于一体,进入夏季,“耕海1号”迎来旅游旺季,吸引游客观光游览,感受蓝色科技。
“耕海1号”·山海海洋之星景区
二
从空天探索到深海牧歌,从高端装备到人形机器人,科技游火爆出圈。“科技与文旅”有机融合,顺应旅游消费升级大趋势,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文旅服务。
硬核科技的强大支撑。科技游的火爆与近些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人造太阳”等科技成果捷报频传,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应用,也让科技变得可触可感。
比如,在武汉,游客透过“光谷光子号”空轨的270度全景车窗,体验“倒挂空中在城市穿行”;在广州,游客乘坐自动驾驶巴士游览中心城区,感受无人驾驶开向未来……这些创新场景满足了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好奇心,让科技“流量”成为了文旅发展的又一“增量”。
旅游方式的迭代跃迁。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追求更加新奇、独特、深度的体验游。在泰山和黄山,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游客攀登到山顶省时又省力;在西安,全息影像“复活”了唐朝舞蹈《霓裳羽衣舞》,VR技术让游客“近距离观看”兵马俑。科技不仅点亮了传统旅游的新亮点,也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让科技游成为China Travel的核心竞争力。
公共服务的破壁升维。据统计,全国科技馆暑期累计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科技馆热”持续升温。作为科普公共服务载体,科技馆在场馆内外,对各地科普资源进行整合联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科技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被越来越多人当作寓教于乐的第一选择。
湖北省科技馆征集发布全省30个科技馆的百余项科技科普活动,打造暑期科普“大菜单”;福建省科技馆面向学校及机构团体推出“专属科普套餐”, 量身定制参观路线和探究任务,团队接待效率提升了50%……

中国科技馆人潮涌动,“神舟一号”返回舱吸引游客围观。 图源|中国科技馆
三
科技游的本质是科技发展的硬实力搭配文旅产业的软实力,这场跨界的“双向奔赴”还可以“走”得更远。
打造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借助科技手段,对传统旅游消费场景进行智慧化再造,是提升游客体验、激发消费需求的重要路径。随着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不断提高,文化场馆可以将科技、创意与艺术、生活相结合,给予游客多重体验感和互动感。
在敦煌研究院,基于单目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的AR眼镜导览,将自动感知游客眼前的文物和环境,自动触发播放AR全息内容;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数字技术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可视化、可互动的方式呈现,游客能在模拟复原的“沙飞船”甲板上感受河流涌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4D+6面”全景影院内,游客坐在机动座椅上即可随“嫦娥号”登月、随“蛟龙号”潜海……

敦煌研究院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图源|敦煌研究院
打开城市的“流量入口”。随着一项项高精尖技术集成于生活场景,科技正在成为推动城市出圈的新IP。整合散落的科技资源打造成体系的科技文旅精品线路,更容易让城市科技游形成气候、脱颖而出。
比如,杭州推出科技旅游十景,系统性地将龙头企业、特色小镇等科技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青岛则把市内7个海洋科技场馆串珠成链,致力于讲好青岛海洋工业故事……当越来越多的“科技迷”化身游客,城市就可以收获更多“留量”,迎来新的机遇与变革。
“科技+文旅”的CP组合,进一步打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既高雅又通俗的文化新品,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我们乐见,更多硬核科技在文旅赛道上实现“软着陆”,让更多人在游玩中感知科技的温度与价值。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