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说到我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很多人的记忆会瞬间被舌尖的香气唤醒——刚出炉的葡式蛋挞酥皮簌簌掉渣,猪扒包里的厚切猪排裹着香脆面包糠,木糠布甸在勺子下露出绵密的奶油夹层,还有杏仁饼咬开时飘出的烘烤坚果香等等,作为我国著名的“美食之都”,澳门的美食早已超越“味觉体验”,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而你若想一站式解锁澳门的经典小吃与手信,位于凼仔旧城区的“官也街”,肯定是一处不可错过的“宝藏之地”。
官也街的“体量”或许会让初来者感到意外——它西北起自消防局前地,东南止于施都宪正街与告利雅施利华街交界处,全长仅121米,快步走的话,1分钟就能从街头走到街尾。但就是这样一条“迷你老街”,却像一个浓缩的“澳门美食宇宙”,每一步都藏着让人驻足的惊喜。无论是本地食客还是外地游客,都愿意在这条窄巷里花上大半天时间,从街头吃到街尾,把胃填得满满当当。
清晨的官也街,还带着几分清晨的宁静,店铺老板们忙着打开卷闸门,将刚出炉的点心、手信一一摆上柜台;上午10点过后,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整条街开始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多种香气的混合——左手边的店铺在煎制葡式鸡扒,黄油与鸡肉的焦香飘得很远;右手边的手信店刚烤好杏仁饼,坚果香裹着糖霜味钻进鼻腔;街角的咖啡店传来研磨咖啡豆的声响,搭配着蛋挞出炉的“滋滋”声,构成了最治愈的“早餐序曲”。
在这里,你能吃到澳门最经典的“街头美味”:比如上过无数美食节目、需要排队才能买到的“莫义记”猫山王榴莲雪糕,果肉绵密,入口即化;还有“诚昌饭店”的水蟹粥,蟹肉熬得融入粥底,每一口都鲜得掉眉毛;“长洲平记”的芒果糯米糍,外皮软乎乎的,咬开是大块新鲜芒果,甜而不腻;就连路边小摊的各种小吃,都带着澳门特有的味道,让人忍不住吃个不停。好多游客会拿着手机,照着攻略一家家打卡,手里的美食袋越拎越重,脸上的满足感却越来越浓。
除了美食,官也街还是澳门名副其实的“手信一条街”。沿街的手信店一家挨着一家,杏仁饼、肉脯、蛋卷、凤凰卷、老婆饼等等,几乎你能想到的澳门特色手信,都在这里能找到。不少店铺还设有试吃区,店员会热情地递上刚切好的肉脯、烤好的杏仁饼,让游客先尝后买。很多人会在这里为家人朋友挑选伴手礼,甚至有内地游客调侃:“来官也街不买手信,就像去北京不买烤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澳门官也街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市井风情与历史底蕴”。这条街的名字源自清朝官员“官也”,百年间,它见证了凼仔从渔村到繁华城区的变迁,如今街道两旁的建筑仍保留着澳门特有的“中西合璧”风格——有的房屋是岭南传统骑楼,木质门窗上刻着精致花纹;有的则带着葡式建筑的痕迹,白色墙面搭配红色瓦顶,窗台上摆着五颜六色的盆栽。偶尔能看到穿着校服的本地学生背着书包从街上走过,或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街边的长椅上晒太阳,与来往的游客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澳门“慢生活”的惬意。
不过,关于官也街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内地游客认为,如今的澳门官也街“游客味太浓”,很多店铺都是为了迎合游客而开,价格比澳门其他地方略高,而且类似的“美食手信街”在其他旅游城市也能见到,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即便如此,官也街依然是澳门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对大多数人来说,来官也街不仅仅是“吃美食、买手信”,更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澳门文化”的方式——在这条121米的老街上,你能听到粤语、普通话、葡语以及各种方言交织,能看到本地人与游客友好地擦肩而过,能感受到澳门“小而美”的城市特质。哪怕只是在街边找个小店坐下,点一份蛋挞、一杯奶茶,看着街上的人来人往,都能体会到澳门独有的烟火气。如果以后有机会,你还想来逛逛吗?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