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拉萨回来,身回心未归,“漂”在路上的心还没收回来,休息了两天后遂与友相约去附近转转,一时没想到去什么更好的地方,便又想到了台儿庄古城。 这次的出行不是为了去哪里,只是为了出去走走,只是为了慢慢回收那颗漂泊的心。
于是,就在涟涟秋雨中来到了枣庄台儿庄。冒着秋雨在枣庄市区“徒步”,我没找到丁点儿感觉,以至于相机都没拿出来,直到夜晚来到台儿庄古城我才有了点拍摄的“欲望”,秋雨中的台儿庄古城夜色就这样摄入了我的镜中。
之前,我对台儿庄的“印象”还仅仅是那场著名的抗日战役,前段时间无意中在网站上看到了影友拍摄的台儿庄古城,让我吃了一大惊,原来台儿庄不仅是个抗日战场,更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运河古城,这次的出游也正是奔着这个“天下第一庄”而去。
翻开台儿庄这“天下第一庄”的历史,在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南北交通中断,不得不耗费国力“开泇行运”,从微山湖的东南段韩庄出口,取道泇河水,经台儿庄,向南直通邳州。泇运河的这段比起徐州段不仅水道畅通,而且又避了“黄河夺运”之害,还缩短了路程七十里。于是,这段运河便成为了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要通道。由此,使得坐落在运河边上的重镇台儿庄成为了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 ’”,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但这座美丽的古城却毁于一九三八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一九三八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头版头条曾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正因为如此,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了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现在,经过台儿庄人的努力,一座有着古河道、古码头,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已经重建了起来,如今,古城区内仍保留着长达3公里的古运河河道及明清繁荣时期的街巷、码头等遗址,因之被中外专家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目前已经成为台儿庄的城市名片。在干旱缺水的江北,有一座如江南水乡般的水城,也堪称一绝了。
重建的古城框架以运河为文化轴线,设计了关帝庙景区、西门安澜、纤夫村、“运河街市”、板桥—花门楼、水街商市、清真寺—九龙口、湿地公园等八大景区。分别对应了“九水汇川、台城旧志、土村绿荫、庙汪浮玉、柳岸卧虹、古柏望月、运河街市、杰阁凌波”等运河古城八景,规划建设了参将署、泰山行宫、兰陵书院等29个景点。为了重建此城,设计者还真是花足了心思。
在重建古城时,设计者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客家建筑等八大建筑风格进行有机结合,建设了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繁荣街,以欧式建筑为主的丁字街,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水街、水巷和以晋商民居为主的关帝庙景区等,真可谓是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在重建古城时,设计者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客家建筑等八大建筑风格进行有机结合,建设了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繁荣街,以欧式建筑为主的丁字街,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水街、水巷和以晋商民居为主的关帝庙景区等,真可谓是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