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北,距离凯里市区15公里,是黔东南仅次于雷公山、云台山的名山。香炉山海拔为1233米。为什么叫做“香炉山”呢,原因是此山山顶犹如一座香炉,常常会出现云雾缭绕的感觉,正如李白的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清朝末期,清平县知县徐作霖认为香炉山山势陡峭、气象峥嵘、山石奇崛集黔山之大成,因此他在香炉山立下一块碑,上有铭文“黔阳第一山”。
明朝时期,贵州出现了四大心学家,清平卫(凯里炉山镇)的孙应鳌就是其中之一,他九岁能作文,于1546年中举人第一名,官至官至工部尚书。他曾热爱自己的家乡,曾在清平设山甫书院。他曾经写下一首模仿李白的诗篇来赞美香炉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匡炉巅亦太和巅。
目前尽是金银气,象外谁见兜率天。
在苗族的语言中,香炉山为“波别纠”,意思就是天柱,或者翻译为砥柱。香炉山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盘桓而上。远远望去,真是如天柱直立。如果在山上修建了军事屯堡,那真是“一夫守之,可以御百”,可谓易守难攻。明代的汪良先生写下了《祭香炉山》一诗:
炉山之高高入云,嶙峋壁立无半分;
雄关未许容双马,杀气曾教走万军;
林翠湿衣人不觉,猿声啸壑客惊闻;
攀缘直到层巅立,回首相将日已曛。
历史上,香炉山发生了多次战争。明清时期,苗民们曾多次发动起义,并退守香炉山。1439年(明朝正统四年),贵州出现了苗民起义,明朝的将领顾旻负责平定清江、麻江一带的起义,起义军被迫被迫退守香炉山,一时难以攻破。顾旻认为“香炉山高插云端,敌守咽喉,我并磝功不着,上不能到,求战不得,唯有四面驻围,困自破。”主将方瑛采纳其意见,于是采取围而不攻之策。很快,义军纷纷饿倒,其头目韦同烈被押送京城斩首。
此战后,方瑛认为“香炉山四面峭壁,乃天然之险,为清凯保障得香炉山,而清凯在掌握。”于是让顾旻镇守此地,并在观音洞下修建营房,设立指挥部。此后,顾旻一族就世守此地。
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贵州巡抚邹文盛、御史赵文奎、监军王忠从北京到达清平县,帮助顾氏平定了杨世蔚的起义,随后三人保举顾承勋为提督团练平蛮将军。顾承勋为了感谢三人,就在观音洞下方的悬崖上刻上邹文盛、赵文奎、王忠三人的官衔和姓名,至今遗迹尚在。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顾承勋为求长远之计,将族人迁徙到香炉山之上,平时耕地,战时防御。
另一个对香炉山建设有贡献的重要人物是李若星。李若星,河南信阳息县城关人,为官廉洁,才能出众,但因弹劾魏忠贤而不得重用。1638年李若星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理朱燮元总督两湖、川、云、贵五省军务,兼巡抚贵州。他在西南增设驿站,开辟通道,为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明时期,告老退休,居住在贵州黔阳。
在此期间,李若星捐资募集百姓在香炉山上修建城堡,“聚而居者百余户”。香炉山上的建筑主要有二屯崖石拱门、观音洞、南天门的石拱门及阁楼、城墙、魁星点斗阁、香炉塔、城隍庙、山王菩萨像、玉皇阁、石窟庙等,基本都是李若星捐资修建。后来,南明桂王朝廷召李若星为吏部尚书,李若星还没有赴任就死于乱兵之中。
李若星捐资修建的建筑之中,以二屯崖城门洞和南天门为代表。二屯崖城门洞位于二屯崖西南端,是香炉山的第一道险隘。城墙用大块方石砌就,门进深为两层。两侧刻有楹联一副:“一障保名区雉堞山城千载固、层崖开胜境蜃楼海市两重盘”。南天门位于香炉山顶层南面,与“九十九磴坎”连为一体,是香炉山的第二道险隘。《重刊清平县志》有“一夫守之,可以御百”的描述。
清朝时期,黔东南发生了多起苗民起义,香炉山的建筑也多次遭到战火破坏。清朝咸丰年间,苗族的民族英雄张秀眉曾带领苗民盘踞在香炉山,这场战役导致香炉山上的房屋毁灭殆尽。此后,香炉山再也每人居住。而顾氏从顾旻驻守香炉山开始,到廷字辈离开香炉山止,历经了9代人。
民国时期,许多村民将顾成公祠建筑拆下抬到虎庄修建粮仓,是的这座古建筑也遭到了破坏。1950年,解放军对盘踞西南地区的“土匪”发动了清剿战争。有吴之屏等土匪以香炉山的险要作困兽之斗,最终经过激烈的战斗而被平定。到了“文革”期间,香炉山上的古迹又遭遇浩劫,如今只能看到残垣断壁。
香炉山也是苗族的圣山。每年六月十九,周边的苗族同胞汇聚于此,举办“爬坡节”,举行跳芦笙、对歌、斗牛等活动,热闹非凡。2016年,香炉山的爬坡节成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