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光明观察”系列述评②
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赫赫宗周、煌煌汉唐,记录下西安古城的历史风云。历经大浪淘沙、沧海桑田,这座城市早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古都。
9月16日至17日,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在这里举行。
世界互联网大会与西安的“缘分”由来已久。2024年4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时隔一年,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又将再启一场“双向奔赴”。
“选择在中国西安举办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希望依托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未来,为文明交流互鉴开辟新路径”“既是呼应全球数字文明发展趋势,也是彰显大会国际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数字创新实践与责任担当”……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这样说。
西安城墙永宁门 图源:新华社
对于陕西和西安而言,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加强与各方在文化、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进一步讲好西安故事、中国故事、丝路故事,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契机。
“作为公认的文化遗产大省,陕西有责任、有义务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勇担当、作示范。”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表示,将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广泛与各界加强交流对话,汲取智慧、汇聚共识,更加有效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更好地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大力量。
秦始皇陵兵马俑 图源:国家文物局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西安又是其中最耀眼的那颗“明珠”。截至目前,西安共有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6个点。如今,西安越来越多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让古迹和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让人们能够“参与”历史故事、“触摸”历史痕迹。
比如,借助AI智能算法精准识别面部特征,自动匹配最契合的唐风妆发、服饰与场景,一秒梦回盛唐;戴上XR眼镜,步入特定空间,与经过数字技术精准还原的“百戏俑”相遇,在虚实交织间体验秦始皇陵的恢弘壮观;利用超高清投影、三维影像等技术,勾勒出不同年代西安城墙的“年轮”,近距离触摸千年文脉的独特魅力。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表演
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连结东西方的重要枢纽,西安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中国—中亚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中拉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等国际性活动,有力促进与各国的互联互通、交流合作。
在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及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发布《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各方将开展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博物馆交流、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等合作。峰会举行以来,西安全面落实宣言倡议及“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成果,牵头组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并落户西北大学、主导建立费尔干纳盆地四国(中、乌、塔、吉)联合考古工作机制等;积极参与国际文物保护项目,在秦始皇陵与巴黎圣母院保护研究、援助修复缅甸他冰瑜佛塔等跨国合作项目中,都能看到西安文博工作者的身影。
“互联网联通世界,数字化赋能未来。期待并且坚信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必将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加速助力!”西安市委网信办主任张峰虎满怀期待。
金秋九月,让我们相约古都西安,共赴一场文化与数字连接、科技与文明交汇、传统与未来对话的盛会。
(撰文:张晨昊、孔繁鑫编辑:李政葳)
来源: 光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