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在河西走廊西端,苍茫戈壁与巍巍祁连山相拥之处,大、小苏干湖如两颗镶嵌于荒漠的明珠,以“一咸一淡”的奇观诉说着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对甘肃省最大的内陆湖泊系统,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生态秘境,更成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9月14日,“祁连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走进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深入了解大、小苏干湖这一独特生态景观背后的生态保护举措与绿色发展故事。
大苏干湖似一块蓝灰色琥珀,108平方公里的湖面下,哈尔腾河的地下潜流悄然涌动,2.84米的平均水深托起一片微咸水域。
站在湖边,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那深邃的蓝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而20公里外的小苏干湖则是一幅淡雅水墨,11.6平方公里的清澈湖面倒映着当金山雪峰,不足1米的水深孕育出连片芦苇荡,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点缀其间,游牧风情与自然野趣浑然天成。
两湖通过齐力克河“血脉相连”,却因地质构造与水源补给差异形成“咸淡共生”的罕见景观。
黑颈鹤踱步浅滩,遗鸥掠过湖面,大天鹅划破碧波,鹅喉羚与狐狸穿梭于盐生草甸……这片土地成为河西走廊的“物种基因库”。
如今,阿克塞县以生态旅游为笔,在传统与现代间勾勒出新画卷:游客可手持相机捕捉候鸟翩跹,亦可策马扬鞭参与叼羊竞技,非遗文化在绿水青山间焕发新生。
这份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离不开阿克塞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耕细作。
据了解,近年来,当地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抓手,将绿色低碳转型融入发展血脉: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被精准管控,两项大气重点指标实现“双下降”;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源头防治与农田土壤监督性检测双管齐下,守护农产品安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绿盾”行动协同推进,让祁连山麓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
从“一废一重一品一库”的严格监管,到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从大气与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到生态问题整改成效的巩固提升,阿克塞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如今,苏干湖的涟漪仍在诉说故事,而阿克塞的绿色征程已踏上新的起点。在这片祁连山下的热土上,生态优先的基因正融入发展血脉,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