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成根 摄
秋日的桑干河,像一条阳光下轻轻拂动的绿绸,从山阴县腹地蜿蜒铺展,一路铺向京津冀。
9月8日,“古韵朔州,塞上绿洲”主题采访团来到山阴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记者们登上瞭望塔,极目远眺:河阳湖、向阳湖、正阳湖间,8座梯级塘坝连珠成串,4000亩水面碎银跳跃;芦苇深处,黑鹳振翅划出优美弧线,白骨顶、苍鹭的啼鸣与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环湖10公里荧光步道,骑行少年与鸟群共享同一片风景。
山阴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员黄华向记者感慨道:“谁能想到,之前这里还是‘风口黄沙地,枯河晒白鱼’。”近年来,山阴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修复桑干河湿地写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行代码——2013年,省级湿地公园挂牌;2019年,总体规划获批;2020年,跻身山西省首批“省级重要湿地”;2022年5月26日,正式晋升“国家湿地公园”;2025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专家组现场考察,将填补全省“国家重要湿地”空白。
“颜值”变产值,好生态自带流量。在山阴县政府工作的一位年轻同志对记者说:“今年1—8月,随着知名度提升,桑干河湿地生态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周末北京、太原车牌随处可见。”
北京游客王先生带孩子周五坐动车抵达山阴,周六早上在桑干河边看日出,下午到湿地公园百鸟园拍黑鹳。孩子高兴地说:“在这里,‘地理课本上永定河源头的二维码’化为了实景。”
湿地公园的生态账同样亮眼:64.08%的湿地率,使桑干河出境断面水质由Ⅳ类稳定到Ⅲ类;年固碳1.2万吨,释放氧气9000吨,为周边地区降低3℃—5℃局地气温;311种维管束植物、198种脊椎动物、27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此安家,“华北水塔”名副其实。
山阴县委书记王晋军表示:“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桑干河成为流淌的诗、吟唱的鸟、跃动的经济,为美丽中国贡献‘朔州样本’。”
夕阳落下,鸟群归巢,文魁塔的影子与湖水连成一条金色的“生态走廊”。华灯初上,塞上的夜空,繁星低垂。一条河,一座城,一群鸟,正共同书写绿色未来的生动篇章。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成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