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东横断山脉的褶皱间,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奔涌而过。昌都,这片被“三江”滋养、被茶马古道贯穿、被“两路”精神润泽、升起西藏解放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土地,正利用自身的独有资源,将红色基因、文化底蕴与生态禀赋有机结合,激活文旅业快速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8亿元,文旅业已经成为昌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强大驱动力。
红色旅游成雪域高原上的文旅热点
昌都作为西藏解放的前沿阵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这片土地。在江达县岗托镇,“西藏解放第一村”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十八军渡江遗址、三座见证历史的碉堡、栩栩如生的壁画,串联起1950年昌都战役的壮阔史诗。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岗托村打造了集遗址公园、徒步路线、藏家乐为一体的4A级景区。
西藏解放第一村村口
昌都推出“重走金珠玛米之路”徒步线路,串联起岗托渡口、十八军军营旧址等20余处红色地标。边坝县烈士陵园、康沙“重于泰山”烈士纪念碑等红色场馆,通过VR沉浸式体验、红色情景剧等创新形式,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随着川藏铁路建设推进,昌都红色旅游迎来新机遇。江达县岗托镇西藏解放第一村、丁青县县孜珠山景区等红色与自然景观串联成线,预计铁路通车后,沿线红色景区游客量将增长30%以上。
芒康盐田
千年文脉的文旅新生
在卡若区嘎玛乡,国家级非遗嘎玛嘎赤唐卡画院的画师们正用矿物颜料描绘《格萨尔王传》史诗。画院创新推出“唐卡漆画”,将福建漆艺与藏东唐卡技艺融合,作品在香港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拍出高价。这仅是昌都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
昌都“三大歌舞”——丁青热巴、芒康弦子、昌都锅庄,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更被改编成校园广播体操,让20万中小学生在课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洛隆县硕督镇,70岁的邓巴阿尼将传承900年的狮子舞带入课堂,培养出30余名青少年传承人,相关演出年创收超50万元。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61家非遗企业销售额达54.5万元,藏香、木刻等特色产品成为游客“抢手货”。
茶马古道如今焕发新生机。芒康县盐井古盐田延续千年的“晒盐术”,与滇金丝猴保护区、天主教堂形成“盐井文旅金三角”,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洛隆县依托茶马古道重镇硕督古镇,打造“唐蕃古道文化体验区”,复原马帮客栈、藏式茶馆,带动周边200余户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
生态旅游成文旅亮点
在边坝县三色湖景区,千年沙棘林在湖畔摇曳。当地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组建“祥焰服务骑行队”,为游客提供冰洞探险、藏餐体验等服务,2024年户均增收4.7万元。这一模式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为高原湿地保护利用的“边坝样本”推广。
生物多样性催生生态红利。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00余只“雪山精灵”的灵动身影吸引着全球科考团队。当地通过“生态管护员+民宿接待”模式,让200余名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旅游服务,保护区周边民宿旺季入住率达100%。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的8000头野生马鹿,成为“人兽和谐”的生态名片,带动当地生态摄影游收入突破千万元。
芒康滇金丝猴
在然乌湖、来古冰川等热门景点,景区推行“预约制”,2024年恢复受损湿地300余亩。曲孜卡温泉小镇、白玛岭康养洒咧城等项目,将地热资源与生态保护结合,年接待康养游客超10万人次。
来古冰川自然风光
边坝县普玉三色湖
在昌都,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岗托红色旅游区配套的藏式民宿,将十八军历史元素与康巴民居风格结合;嘎玛嘎赤唐卡画院推出“红色主题唐卡”,用传统技艺讲述革命故事;边坝县三色湖景区串联起烈士陵园与千年沙棘林,打造“红色+生态”研学线路。
昌都市文旅局负责人对记者说:“要让每一处红色遗迹成为精神坐标,每一项非遗技艺成为文化纽带,每一片绿水青山成为发展资本。”
从岗托的红色记忆到嘎玛的非遗工坊,从三色湖的冰川秘境到茶马古道的千年回响,昌都正深度挖掘文旅资源,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致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