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越来越近,这是今年最后一个长假,中秋和国庆凑出的8天时间,让不少人早早就打开购票软件订机票。
打开航旅纵横能看到,到9月中旬,今年中秋国庆的国内航线机票已经订了超过326万张,比去年同期多了不少;出入境航线的机票也订了116万张,同样有明显增长。
但大家真正在意的不是订了多少票,而是票价会不会像之前那样,临出发前突然“跳水”。

机票难题
毕竟去年五一、今年春节,都有人在社交平台吐槽,提前半个月买的机票,临出行时发现便宜了几百甚至上千元,那种“买贵了”的落差感,怕是买过的人最有体会。
现在国庆的机票搜索热度确实不低,同程的数据显示,9月以来,假期出行的国内机票搜索量比2024年多了三成。
热门目的地还是那几个熟面孔:北京、成都、上海、重庆这些城市,本身休闲度假属性强,自然成了首选。
不过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冒头,伊宁、泸州、海拉尔这些地方,机票搜索量比去年多了六成以上。
老实讲,我身边就有朋友放弃了去成都的计划,改去海拉尔,说想避开人潮,这种选择从搜索数据里就能看得很清楚,大家对“不挤”的出行需求越来越明显。
票价方面,国内机票均价和去年差不多,呈现出“假期开头结尾贵、中间便宜”的特点。
比如9月29号出发、10月6号返程的票,价格普遍高一些;到了10月4号、5号,因为不少人用了拼假策略,反而成了出行高峰,票价相对低些。
国际航线的价格就更有意思了,早在一周前,就有人发现山西大同飞泰国、韩国的机票,含税才不到200元,比飞国内某些城市还便宜。
我特意去查了下,成都飞曼谷的机票,不含税才19元,加上税费也不到400元。
这种低价不是偶然,春秋航空在半年业绩交流会上就提到,泰国航线需求一直偏弱,日本韩国又加了不少运力,供大于求,票价自然就下来了。
说起票价“跳水”,之前确实有过不少例子。
今年春节前,就有人提前买了票,结果临出发前发现同个航班便宜了上千;去年五一也有类似情况。
本来想今年国庆也等着“捡漏”,但后来发现今年五一的情况变了,当时民航局特意强调要加强价格监测,不让航空公司乱降价,结果那时候就没人等到预期的“跳水”。
这种监管其实一直没停,今年8月民航局开电视电话会时,局长还提到民航“内卷”的问题,说有些公司为了短期收益,卖低于成本的低价票,要求盯着热门航线的价格,不能搞恶性竞争。
如此看来,监管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票价会不会大起大落。
其实从8月底开始,机票价格就已经有“跳水”的苗头了。
国内的上海、武汉、南宁这些热门旅游城市,不少航线机票降到了1到2折,有些比高铁票还便宜。
国庆之后的11月、12月,票价更是跌到了“冰点”,比如上海飞大阪,不含税的机票才100元。

业内专家说,现在航空需求的淡旺季太明显,公商务出差的费用管得严,宽体飞机又多,国内市场消化不了,淡季供需就跟不上。
国内航空公司也在想办法,比如东航和中国邮政合作,在三四线城市推卡券,拉到了不少新旅客;还和星巴克搞了“咖啡+航旅”的联合会员,一下多了几十万会员。
值得注意的是,低线城市居民正在成为出境游的新力量。
去哪儿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庆,600多个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县城的居民,第一次坐飞机的人数比前年多了五成;这些地方居民的出境游订单,更是比前年多了近3倍,比一线城市猛多了。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毕竟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在提升,大家也想趁着长假出去看看。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的邹建军教授说,未来民航市场的恢复,不是简单复制疫情前的样子,而是会有结构性变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线,都得跟着需求变。

机票还会大规模“跳水”吗?
国内热门时段的机票,比如9月29号出发、10月6号返程的,价格估计会挺稳;节中10月4号、5号,可能会有小幅波动,但不会像之前那样降太多。
国际航线里,东南亚因为运力多,可能还会保持低价,但日韩、欧洲这些地方,受签证政策影响,价格会比较稳。
对消费者来说,与其等着临出发“捡漏”,不如提前规划,选节中出行,性价比会更高。

毕竟现在监管严了,航司也在调整策略,单纯靠等降价,并非明智之举。
毫无疑问,国庆机票市场的核心还是“供需”和“监管”在互相作用。
需求多、监管严,票价就稳;需求少、运力多,票价就容易降。

未来民航业的竞争,也会从单纯拼价格,转向拼服务、拼精准定位。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管票价会不会“跳水”,提前做好规划,选适合自己的出行时间,才是最实在的做法,毕竟长假出行,图的就是个顺心,没必要把精力都放在等降价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