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城市之美

摄影/车天雪
清光绪《兴宁县志》载:“回龙山,在县北羊角山后十里,外有山龙一支回绕,故名。”回龙山坐落于资兴市东北部的回龙山瑶族乡,属南岭罗霄山脉分支,主峰海拔1413米。三面环崖如刀削,一面缓坡接云气,山势逶迤,群峰耸翠。站在山顶,北望南岳衡山,南瞰东江湖,“一山望两圣”的说法由此而来。

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为尝百草、播五谷,南巡至湘南。当他登上回龙山巅时,忽见云海翻涌如万匹银练,七十二峰在霞光中若隐若现。《衡湘稽古》载,其“见祥云缭绕,群峰逶迤如神龙,乃筑台祭天”,于是取“天地循环、生生不息”之意,用山石垒砌成“回”字形祭坛。此即遗存至今的炎帝祭天台。

在山门处,五色石堆砌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副楹联:“佛光普照三千界,岳色遥收七二蜂。”回龙山,又被誉为“古南岳”,作为湖湘信仰体系的起点,其宗教脉络可上溯至东汉时期。

回龙仙寺遗址出土的“面然大士”铸铁头像(东汉建安五年),经考古确认为湘南现存最早的佛教造像。唐代高僧释全真在此扩建回龙仙寺(后称白云寺),并创立“古南岳宗”。

后迁南岳衡山建寺,形成了“南岳为宗,回龙为脉”的“一源二流”宗教格局——以佛教为源,衍生出道教南岳圣帝信仰与民间山神崇拜的融合体系。据说,衡山早期寺庵住持也多出自回龙,明代《湖广通志》记载,“南岳各寺岁必朝祖回龙“。




古南岳叙事像骨节一样拼接、支撑起地理空间的骨架和血肉。山顶新石器时代的炎帝祭天台遗址,如同脊柱,将“上接衡岳之灵”定格为永恒的坐标;山腰回龙仙寺的唐代础石与明代碑刻,如同脉络,延续着“一源二流”。而每年夏至时分的“回龙望日”仪式,则是这具骨架上跳动的心脏。

摄影/车天雪
四时之景,乐亦无穷。回龙山1413米的海拔将历史定格,也将四季浓缩,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这里消弭。
当春风拂过回龙山脉,上万株野生云锦杜鹃从山脚蔓延至山巅,像云霞从内部星星点点燃起,花瓣柔嫩与韧性并存,穿透焕发新芽的乔木,强势地占据了所有人的视线,不声不响间带着几分执拗的傲气。

摄影/车天雪
夏天的回龙山,更适合避暑和禅修。清晨,云海从山谷中翻涌流淌,古寺的飞檐若隐若现。不同于山下无孔不入的湿热,山上多了几分清爽。漫步竹林小径,叶片在晨露下轻颤,蝉鸣也不惹人烦躁。

摄影/车天雪
回龙山的秋天,是一年四季里最绚烂的时节。黎明时分,登顶祭天台,云海平铺如毯,一轮红日从东方跃起,下方东江湖的晨雾也在阳光中蒸腾,阳光在云层里经衍射、反射、折射,编织出直径数十米的光环,形成罕见的“佛光”奇观。

摄影/车天雪
回龙山进入冬天,就仿佛穿越到另一片时空。满山乔木都凝结了雾凇,像裹了一层坚硬的冰壳。凝滞的山和流动的雾,在这一刻交汇于山顶的回形祭天台。雪后初晴,阳光透过松枝进入冰层,随即被留存,折射出一方小小的彩虹光晕。
资
兴
@回龙山
Enjoy your time
走进天鹅山,探寻资兴的江上明珠……
惦记了一年的甜,资兴蜜橘先炫为敬
资兴丨这个夏天,香花树下有人家
资兴兜率灵岩:别有洞天的大自然迷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