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河南平原上长大的孩子,看惯了麦浪滚滚、黄土高坡,听惯了豫剧的铿锵。今年夏天,我第一次踏上山东日照的土地,原本只是想去海边散心,没想到这一去,竟让我对这个海滨小城生了浓浓的羡慕。

日照的天,蓝得让我这个河南人发怔。河南的蓝天也好,但总带着些黄土的朦胧,日照的蓝却是澄澈的,像刚被海水洗过一样。云朵白得发亮,一团一团从海平面上升起来,低得仿佛伸手就能扯下一块。我站在万平口海滩上,光脚踩在细沙上,海浪一层一层扑过来,凉丝丝的,把我从家里带来的暑气一瞬间全冲散了。河南也有水,是黄河的浑厚,是水库的平静,但从没有这样开阔的、能让人心一下子敞亮起来的大海。


日照的海鲜,鲜得让我舌头打颤。在河南,我们也吃鱼,多是黄河鲤鱼,烧得浓油赤酱,香是香,但总觉得少了点原味。日照的海鲜,清蒸、水煮、甚至生吃,都透着一股子鲜甜。我去石臼市场逛早市,刚上岸的螃蟹还在吐泡,皮皮虾活蹦乱跳,海蛎子肥得撬开就能吸进嘴里。我学着本地人,拎一袋啤酒,提一兜海鲜,找个大排档加工,清蒸一盘大虾,盐水煮一盆蛤蜊,蘸点醋和姜末,一口下去,鲜得我眼睛都直了。河南的美食厚重,日照的海鲜却清爽,吃多了也不腻,反倒越吃越馋。

日照的茶文化,也让我开了眼界。河南人爱喝茶,但多是信阳毛尖,泡得浓,解渴提神。日照的绿茶,却是另一种喝法。我去岚山区巨峰镇,满山都是茶园,绿得一层叠一层,采茶的大姨手指翻飞,跟我说:“咱日照绿,叶片厚,耐泡,喝起来板正!”我坐在茶农家的小院里,泡一杯新茶,汤色黄绿明亮,入口鲜爽回甘,没有南方绿茶的娇嫩,反倒有一股子北方茶的豪迈劲。就着海风喝茶,这种体验,在河南是想都不敢想的。


日照的人,实在得让我感动。河南人也实在,但日照人的实在里带着海滨人的爽朗。我去东夷小镇逛,买个海苔煎饼,摊主大姐看我拍照,直接多给我加了两颗虾仁:“妹儿,多吃点,你看你瘦的!”我坐公交车去灯塔景区,找不到路,司机师傅直接到站了喊我:“看海的姑娘,在这下!”等我回头说谢谢,他已经笑着关上门开走了。在河南,我们也热情,但日照人的热情里有一种天生的坦荡,不磨叽,不虚套,让人心里妥帖。

日照的节奏,慢得让我羡慕。在河南,生活总是忙忙碌碌,种地、打工、做生意,每个人都在为日子奔波。日照却不一样,清晨海边有练太极的老人,下午有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傍晚有沿着海边慢跑的青年。就连码头卸货的工人,都是一边干一边哼着小调。时间在这里仿佛被拉长了,不像在河南,总觉得一天眨眼就过去。我坐在帆赛基地的台阶上,看帆船进出,海鸥盘旋,忽然觉得,这才叫生活。
日照的文化底蕴,也厚实得让我意外。以前只知道山东是孔孟之乡,来了日照才知道,这里也有龙山文化、东夷文化的遗迹。我去市博物馆转了一圈,从黑陶到蛋壳陶,从渔猎工具到古代海图,看得我连连惊叹。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根,日照却是海洋文明的门户,两种文化不一样,却都厚重得让人肃然起敬。
最让我难忘的,是日照的夜晚。河南的夜是热闹的,夜市、大排档、广场舞,人间烟火气十足。日照的夜却是宁静的,海风轻轻吹,海浪慢慢响,路灯沿着海岸线一路亮过去,像一条珍珠项链。我提着鞋沿着海边走,月光洒在海面上,碎银一样晃荡。偶尔有赶海的当地人打着手电筒捡蛤蜊,光束一晃一晃,和星星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哪是星。

在日照待了一周,我彻底被这座城市征服了。回河南的高铁上,我看着窗外的麦田越来越近,心里却还想着日照的海。我羡慕日照人,能天天看到那样蓝的天,那样宽的海,能吃到那样鲜的海鲜,能过上那样慢的日子。也许每个内陆人心里,都有一个看海的梦吧。
日照的朋友,欢迎你们来河南做客。我们这里没有海,但有烩面、胡辣汤、黄河大鲤鱼,有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有踏实厚重的黄土文明。我们可以带你们听豫剧、喝毛尖、吃夜市,感受中原大地的热闹与朴实。
好了,写到这里,我又想喝日照绿茶了。下次如果再去山东,我要去威海、青岛、烟台……把山东的海边城市都走个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