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下辖的2个街道和11个镇,每一处地名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往昔岁月。
文亭街道:古城中心的历史传承
文亭街道地处成武县城区西部,是县委、县政府驻地 。其历史可追溯到1949年,当时为第一区。1958年9月,建东方红公社,年底设立城关公社;1980年2月改为城关镇;1985年12月,撤销城关镇设成武镇;2010年5月,撤销成武镇,设立文亭街道 。此地是成武古城所在地,居民区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 。周朝时隶属郜国,后隶属宋国,秦朝统一后,成为成武县城 。1953年成立高级社,街道为一大队,1958年更名水产大队,1979年更名街道居民委员会,隶属城关公社,1984年隶属成武镇,2011年隶属文亭街道 。这里不仅是成武政治中心的传承,更保留着古城悠久的生活记忆与文化脉络。
永昌街道:新兴城区的发展篇章
永昌街道于2010年5月,伴随成武镇的撤销而设立,它位于原成武镇东部区域 。其成立是成武县城区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成果,承载着城市向东拓展、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自设立以来,永昌街道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迅速崛起,成为成武县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区,见证着城市的现代化变迁。
伯乐集镇:相马师的千古留名
伯乐集镇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处,是个古老集镇 。清道光庚寅重修《城武县志》中有“伯乐社”,是全县24社之一 。“伯乐”原是星名,春秋秦穆公时的孙阳善相马,人们便以星名喻人,称他为伯乐 。伯乐年老后回到故里“王子村”,乡亲们为纪念他,将村名改为“伯乐村”,形成集市后称为“伯乐集” 。这里的地名承载着人们对伯乐“慧眼识才”精神的推崇,是成武历史文化中独特的人文标识。
九女集镇:孝女故事的世代传颂
九女集镇在县城西南9公里处 。据旧县志载,汉和帝时,金姓老夫生九女,遭乡里讥讽,九女誓不嫁,共同赡养父亲,死后同穴而葬 。起初,九女的故事靠口头相传,导致九女故里说法不一 。明弘治六年火灾,九女墓被挖,出土墓志石证实了故事和故里位置 。官府为旌表其孝行,将此地命名为“九女村”,后世修建“九女庙”,庙内明代所立的“汉贞孝金氏九女故里”碑至今仍在,村名也成为孝道文化的象征。
孙寺镇:东汉孝子的精神延续
孙寺镇的起源与东汉末期经济学家孙期有关 。孙期弃官孝母,传为佳话,后人在此建立孙孝祠,人称“孝子庙”,祠名逐渐演变为“孙孝寺”,进而简化成“孙寺” 。这一地名蕴含着当地人对孝道和美好品德的尊崇,是孙期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长久传承,激励着后人传承美德。
苟村集镇:名将故里的荣耀印记
苟村集镇位于县城东9公里处,传为卫国名将苟变故里,因而得名 。苟变年轻时随卫武侯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官拜大将军 。卫国平定后,他主张发展农业,深受乡民爱戴 。他去世后,乡亲们为纪念其功绩和恩德,将村名改为“苟村”,形成集市后称为“苟村集” 。此地名字体现了人们对保家卫国、心系百姓的杰出人物的敬仰与怀念。
白浮图镇:佛塔见证的历史变迁
白浮图镇得名于一座白塔 。《单县志》载清人李方秀诗序,吉祥院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元代聂尚书重修后称聂家寺 。因寺中有白塔,“浮图”是佛塔的音译,所以此地被称为白浮图 。佛教文化曾在当地传播,随着时间推移,寺庙和白塔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白浮图镇名也记录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传播轨迹和历史的沧桑变化。
汶上集镇:依水而居的古镇风貌
汶上集是古老集镇,明代为成武县三十七里之一 。其名称源于古菏水的小支流汶河,人们傍河成村,因居汶河上游而得名 。依水而居是许多古镇形成的基础,汶上集镇的名字体现了地理环境对地名的影响,见证了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与水相依的生活方式和古镇的发展历程。
南鲁集镇:历史传说与古迹交融
南鲁集镇古称落凤集,后改为南落集,意为凤凰南飞落于此 。镇驻地东南2.5公里处的梁丘,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中原与诸侯国会盟之处 。梁丘之上建有梁王庙,是后人为纪念梁王彭越而修 。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有元代兵部尚书张成寝陵,墓碑碑文是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属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这里的地名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和珍贵的文化古迹,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大田集镇:名门望族的兴衰见证
大田集镇位于成武县城东北二十五公里处,始名永宁村 。清顺治年间,田氏八世祖田惟理公中举后携家眷迁此地定居,子孙诗书继世,文武传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便更名为大田集 。明末清初隶属巨野县,民国后划归成武县 。其名字演变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也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迁,是家族史与地方史交织的生动体现。
天宫庙镇:神话传说与信仰传承
天宫庙镇位于成武县城南12.5公里 。原名油铃集,据明《兖州府志》记载,天宫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村名因供奉“玉皇大帝”的天宫庙而得 。相传玉皇大帝曾在此帮助老农轧场,后人们为祈求玉帝保佑,在玉帝降落处建起庙宇 。清末民众自愿捐钱复修天宫庙,建有大殿、佛爷殿等 。村名的演变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天宫庙也成为当地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党集镇:历史古村的文化沉淀
党集镇位于县城东北九公里处,古村形成于两汉时期 。相传党姓兄弟在此落户,宋朝时期发展为集镇,故名党集 。这里物华天宝,遗址众多,有毕石门村毕氏家族墓地八卦林、党集南桥、凤凰台遗址等 。1946年刘邓大军曾在这里指挥巨金鱼战役 。党集村虽如今已无党姓后人,但名字延续下来,记录了村庄的起源和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张楼镇:建筑特色与村庄记忆
张楼镇政府驻地为小张楼村,明万历年间,张氏先祖迁此立村,建土楼一座,村西有大沙洼,取名沙洼张楼 。清光绪年间沙洼淤平,南有大张楼存在,遂改名小张楼村 。村名演变与当地的建筑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村庄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乡村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记录着村民生活环境的变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