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表演现场。(资料图片)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感受《壁画那边是唐朝》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资料图片)
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精彩上演,“唐诗长安”焕发出新时代光辉;多元文化资源持续助力文旅创新,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氢能产业成效显著……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西安展示出强大而自信的发展力量!
推进融合发展
9月11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西安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新华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纷纷推出报道,点赞西安科创实践。
新华网在报道《西安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成效》中介绍,西安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多方面实质性成效。
中新网以《西安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速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题,从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中国日报网报道认为,西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全力推进区域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西安,氢能产业已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10日,新华网推出《西安氢能产业藏着多少惊喜?》视频报道,带观众走进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加速器科创区,生动展示西安氢能产业的蓬勃活力。
9月11日,新华网再发布报道《一辆很“氢”的车》,介绍氢能源观光车在西安生产研发。
9月12日,中新网消息,当天,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论坛暨陕西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举办,报道称该活动是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实践。
9月11日,新华网报道《钢铁驼铃西安强音:“陕货”领跑中欧班列》,点赞中欧班列(西安)为陕西外贸提质增效提供关键动能。
唐诗绽放新彩
9月14日晚,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在翠华山脚下上演,多家主流媒体浓墨重彩记录下这一刻的精彩。
“活动以秦岭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为天然实景舞台,带领观众在‘唐诗之都’的意境中穿越时空……”中国日报网描绘出当晚美轮美奂的场景,介绍了活动的背景、主旨和意义。
新华网推送文章表示,活动通过多种文艺形式的创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楚唐诗的大文化,抒发对唐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唐诗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周,围绕西安打造“唐诗之都”计划,《光明日报》、中新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纷纷发文关注。
9月14日,《光明日报》刊发报道《陕西西安:用唐诗做好文旅文章》。“这座城市正以唐诗为媒,开启一场贯通古今的文化盛事。”报道称,西安计划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中新网《陕西蓝田深入挖掘王维辋川文化》《唐诗里的长安博物馆主题展示活动启动》、央广网《西安市蓝田县:挖掘唐诗文化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国日报网《蓝田县以唐诗文化为笔 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等报道,都积极关注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相关话题。
9月8日,新华网推出报道《陕西西安:文化赋能绘就千年古都新图景》,聚焦西安以文化赋能焕新城市活力,在守护与创新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展示文化优势
文博、非遗、演艺……近日,西安丰富的文化元素连连吸睛。
9月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布了围绕馆藏唐墓壁画开发的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壁画那边是唐朝》,这种文物数字化的创新实践,迅速吸引央视网、人民网、《科技日报》镜头。
9月14日,央视新闻聚焦在西安火车站举办的“唐诗里的长安”博物馆主题展,认为此举让旅客出行充满文化气息。
9月10日,《中国文化报》在《跟着演出畅游三秦》一文中表示,《长恨歌》《驼铃传奇》等演艺项目持续火爆,成为西安“留客”、提高旅游收入的重要引擎。
同时,新华网的《西安城墙焕新出彩》、《中国旅游报》的《你好欢迎来西安解锁非遗新体验》等报道,分别关注了西安城墙、西安非遗等文旅场所和文化元素。
9月12日中新网消息,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14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其中包括西安市“跃动西咸·文游古今”西咸新区户外运动线路。
9月10日,西安戏剧学院正式揭牌。《光明日报》、中新网报道表示,该学院是我国第三所、西部地区第一所公办戏剧类本科院校,其成立意义重大。
9月10日,中新网报道了参与2025“秦砖汉瓦丝路情”活动的多国项目建设者,来到西安市鄠邑区关中木构古建营造技艺工坊,领略“榫卯”匠心。
此外,《西安打造“公交+物流”新模式 让物流配送更有效率》《记者手记:秦岭脚下,这里的猕猴桃“不愁卖”》等内容也在中新网、新华网持续传播。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