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旅游景区,以热情饱满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作为乌鲁木齐市的地标景区,这里的热闹早已是常态。
“景区日均人流量今年已连续29天超20万人次,最高峰近30万人次。”大巴扎旅游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冯坚向记者介绍。
近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司法局二道桥司法所所长马强(中)解答大巴扎景区工作人员和商户提出的法律问题。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龚彦晨摄
人潮涌动间,烟火气升腾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各种纠纷。“游客间的小磕碰、买卖双方的分歧,甚至商户为争客源起争执,都可能打破这份热闹。”乌市天山区司法局二道桥司法所所长马强表示,如何守护好这份繁荣,成了景区和相关部门的共同课题。
答案藏在商户艾力江·卡迪尔摊位的红色宣传牌上——“民行千里,法致广大,典亮生活”十二个字格外醒目,摊位上整齐摆放的普法手册,成了游客歇脚时的“手边书”。作为景区选出的10家“普法宣传代表”之一,艾力江的商铺不仅卖特产,更成了诚信经营的活样板。
今年,《大巴扎景区文明诚信经营公约》在景区全面推行,“规范经营·诚信服务”专题培训覆盖餐饮、文创、旅拍等重点行业,“线下十五天无理由退货”的承诺让游客吃得放心、买得安心。商户门口的执法监督二维码则像一道“护身符”,让商户安心做生意。
为了高效解纷,景区联合二道桥街道及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游客密集区设置旅游纠纷调解室,由景区和各部门、单位的调解员轮流驻点值守,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
今年6月,2名游客因不满旅拍店员工的推销语气,双方起了冲突,乌市公安局天山区分局二道桥街道派出所大巴扎便民警务站民辅警接警后赶到现场,并同步通知景区、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人员到场。“开门做生意,和气生财”“出来玩,开心最重要”……耐心调解后,店家道歉并赔偿损失,一场风波被平息。
除了化解纠纷,老年游客摔倒后头部出血,民辅警抬着担架,在高峰期徒步将其送到医院救治;自闭症儿童在景区迷路,民辅警暖心陪伴直至找到家人;游客因家庭矛盾产生争执,民警耐心劝解“断清”家务事……“群众有任何问题,交给我们就好。”大巴扎便民警务站站长闫苏杰说。
从商户摊位上的普法宣传牌,到调解室里温暖的灯光,从民警守护的身影,到游客脸上的笑容,法治的力量正悄然融入这片土地的烟火气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