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新闻网讯(赵悦如)9月14日,80余名燕都小记者分批走进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开展“探秘自然万象,守护生命家园”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参观、听讲、互动问答,近距离感受自然生物之美。
河北师大博物馆展厅丰富,涵盖鸟兽化石、海洋生物等多个板块。小记者们身着统一马甲、佩戴小记者证、手持采访本,在大厅列队后,满怀期待步入首站——鸟兽展厅。柔和灯光下,玻璃展柜里的动物标本栩栩如生,宛如将森林搬进室内。
“这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讲解员指向昂首挺立的标本。见其头顶鲜红,小记者梁睿宸率先提问:“为什么头顶是红色的?”讲解员解答:“红色并非羽毛,而是头部裸露皮肤下密集血管的颜色,丹顶鹤寿命长、姿态雅,被誉为‘仙鹤’,象征吉祥长寿。”
在凤蝶科展区,小记者们围着美凤蝶与蓝凤蝶标本热议。发现二者外形相似但翅膀颜色有别,讲解员传授辨别方法:“巨大深黑、有白色斑纹且雌蝶形态多变的是美凤蝶;闪耀梦幻宝蓝色、后翅带红色斑点的是蓝凤蝶。”小记者们纷纷记录。
走到东北虎和北极熊标本前,讲解员提及这些顶级掠食者因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干扰面临生存危机,小记者李彧追问:“我们能做些什么?”讲解员鼓励大家从节约用纸、减少塑料使用入手,保护森林资源,为野生动物保留家园。
移步海洋生物展厅,仿若潜入深海。中华鲎模型引得小记者们惊叹,讲解员介绍:“中华鲎俗称‘马蹄蟹’,是4亿年演化史的‘活化石’,属螯肢动物门,与蜘蛛、蝎子同类,不仅是演化见证者,还助力现代科技,保护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
珊瑚礁生态微缩景观前,五彩珊瑚、热带鱼群构成生机海底画卷。小记者们了解到珊瑚虫分泌碳酸钙形成珊瑚礁,也知晓了珊瑚白化背后的气候变化危机。展厅还展示了海龟、贝类等标本,小记者们通过标本信息,了解海洋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繁衍,心生对海洋的敬畏与好奇。
最后一站是植物标本展厅,这里宛如立体植物百科全书。数百份压制标本按地理分布和科属分类,辅以高清图文,展现河北植物多样性。“原来油有这么多种!”小记者杨珂涵指着植物榨取的油惊叹。讲解员介绍了花生油、核桃油等不同植物油的功效。另有小记者发现了野生大豆标本,讲解员称:“这份标本兼具科研价值,承载着几代植物学家的心血,为我国农作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在热烈交流中落幕。燕都小记者们不仅收获自然科学知识,更在心中种下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的种子。“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神奇生命,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小记者原佑说道。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