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晋察冀边区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阜平县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素有“华北延安”之称。经初步普查,阜平县共有红色旅游资源89项,其中纪念馆及旧址旧居37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24处,烈士陵园及陵墓(碑)7处,革命英雄、重要逸事及非遗文化21项,这片热土上有着丰富的抗战遗址和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构成了阜平县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系。近年来,阜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教育转化工作,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通过系统规划、科学开发、创新融合将其转化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走出一条“红色引领、教育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构建红色教育基地体系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矩阵。阜平县以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为核心,串联全县主要革命遗址和烈士陵园,形成“一核多点”的红色教育基地网络。各教育基地均培养专业讲解队伍,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讲解内容。每逢重要时间节点,全县各中小学“小小红色传声筒”便活跃在各个红色教育场所,他们用真挚的情感讲述革命历史,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建设红色现场教育点。在重要革命遗址建立现场教育点,如在家北村边区政府旧址开设“边区民主政治”现场课,在马兰村晋察冀日报社旧址开设“新闻与抗战”专题课,让历史场景转化为生动的课堂。
建立研学实践基地。依托红色资源,阜平县设计“重走抗战路”“追寻红色记忆”等主题研学线路,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阜平县职教中心将精心创编的情景剧《我的青春在华北联大》搬到平房村华北联合大学旧址,通过“场景还原+实践体验”的现场演出红色研学模式,让广大青少年能够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的温度,感悟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与牺牲精神,通过参与式、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红色基因焕发光彩。
开发红色教育课程资源
精心编写地方思政教育读本。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根据现实教育需要,组织编写了具有阜平特色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读本《起跑线》,通过深度挖掘本地抗战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教育发展成就等红色文化资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本土化素材支撑。
创新开发实践体验课程。阜平县深入开展“红色故事进课堂”活动,精心设计“小小讲解员”培训、研究开发“抗战情景剧排演”“红色手工艺品制作”等体验式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感悟历史、传承精神。如阜平八一学校开设的“小小讲解员”课程,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让学生在讲述革命故事过程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每年在重要节假日,如清明节、建党节等节点,县教体局组织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在革命遗址举行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等活动,强化仪式教育;开展“红色歌曲传唱”“抗战诗词朗诵”“红色书画创作”等系列活动,通过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寻访抗战老兵”“红色村落考察”“抗战遗址保护志愿者”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用红色教育带动产业发展。通过系统整合和创新发展,阜平县与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专家学者常到阜平开展红色教育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成为重要的历史教学研究基地,红色教育正成为阜平教育的特色品牌,影响带动了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阜平县将继续深化红色资源的教育转化利用,鼓励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阜平红色历史文化专门研究,建立系统的阜平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教育体系,筹建“晋察冀红色教育联盟”,与周边地区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区域性红色教育高地;构建新媒体多平台传播体系,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创新推出“红色微课堂”“党史故事汇”“英雄在身边”等特色栏目,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推动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阜平县教体局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4版
作者:周邦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