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必背镇的烟火与诗意里,遇见振兴新章
——瑶乡秋行记
初秋的风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带着几分清爽,我踏上了前往必背镇的旅程。这座藏在粤北深山里的瑶乡,是“世界过山瑶祖居地”,早听闻它以农文旅融合绘就了振兴新图景,此番亲身体验,才知文字描述不及眼前实景万分之一。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窗外的绿意层层叠叠,偶有几簇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行至桂坑村,“瑶家三珍”的香气率先勾住了我的脚步。250余亩生态茶园在山坡上铺展开来,茶树顶端还挂着清晨的露珠,阳光洒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村民们挎着竹篮,指尖在茶树间灵活穿梭,采摘着鲜嫩的茶芽。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轻轻摘下一片茶叶,凑近鼻尖,淡淡的清香便沁入心脾。走进乡村振兴车间,制茶师傅正专注地翻炒茶叶,杀青、揉捻、烘干,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不一会儿,醇厚的茶香便弥漫了整个车间。品一口刚泡好的“必背瑶山茶”,茶汤清澈,入口甘醇,余韵悠长,难怪它能让附加值提升2倍以上。
顺着溪流往下走,便到了半坑村。山泉活水潺潺流淌,“必背瘦身鱼”就生长在这清冽的水中。听说采用“活水瘦身”技术后,鱼肉品质大幅提升,市场价是普通鱼类的3倍。溪边的露营基地里,几顶帐篷错落有致地搭建着,游客们或在溪边戏水,或围坐在桌前,等待着品尝新鲜的瘦身鱼。我也找了个位置坐下,点了一份清蒸瘦身鱼,鱼肉入口细嫩紧实,带着山泉的清甜,让人回味无穷。微风拂过,伴着溪水声和欢声笑语,惬意极了。
公坑村的辣椒地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900米的海拔让这里的阳光格外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培育出的公坑辣椒鲜红饱满,散发着浓郁的辣香。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辣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拿起一个辣椒,轻轻咬了一小口,辣度醇厚却不冲喉,还带着一丝回甘。很难想象,这小小的辣椒,干制后能卖到300元一公斤,更能为村集体和村民每年增收超50万元,真正撑起了“致富伞”。
午后,我前往“十八里瑶寨”景区。桂坑尾梯田在初秋依旧绿意盎然,层层叠叠的田垄如阶梯般向上延伸,与远处的青山、白云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沿着生态步道走进“彩石谷”,溪水清澈见底,谷底的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必背瑶寨里,传统的瑶式民居错落分布,青瓦木楼间,不时能看到身着瑶族服饰的村民走过。非遗工坊里,瑶绣传承人正飞针走线,精美的图案在布面上逐渐显现;瑶酒人家中,醇厚的瑶酒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想尝上一口。古村落的石板路上,脚步声清脆,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傍晚时分,“盘王节”的预热活动开始了。瑶族同胞们身着盛装,手持乐器,唱起了悠扬的瑶族山歌,跳起了欢快的长鼓舞。鼓声、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浓浓的瑶族风情扑面而来。我也跟着人群一起拍手、欢呼,感受着这份热闹与喜悦。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忽然明白,必背镇的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兴旺,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活力的迸发。
夜色渐浓,离开必背镇时,我回望这座被月光笼罩的瑶乡,心中满是不舍。这里有“瑶家三珍”的鲜香,有“十八里瑶寨”的美景,更有过山瑶文化的深厚底蕴。必背镇用农文旅融合的画笔,在粤北的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而我何其有幸,能在这个初秋,沉浸式地走进这幅图景,感受它的烟火与诗意。
(清溪泉鸣 2025.09.16)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好友致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