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康
在汉江之畔,那是我儿时充满无尽欢乐与回忆的地方。当时的石泉,文化娱乐活动寥寥无几,汉江就宛如一座天然的游乐宝藏,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所有梦想与快乐。
每当天空逐渐变得暖和起来,阳光慷慨地洒在大地上,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像听到了集结号一般。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眼神里满是对汉江的向往。然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朝着河边奔去。一到河边,就迅速脱去身上的衣裤,一个个光溜溜的,像欢快的小泥鳅一样“噗通噗通”跳入江中。江水温柔地包裹着我们,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惬意。
在水里,大家都尽情地嬉戏玩耍。时不时的,就会有小伙伴来了个帅气的跳水动作,溅起一片水花。更多的时候,我们像小鸭子似的,在水里扑腾着,有的划着不太标准的狗刨式,双手不停地划动,双脚乱蹬;有的仰躺在水面上,惬意地享受着江水的浮力,那模样就像是在水上漂浮的树叶;而那些水性特别好、被大家视为“小英雄”的小伙伴,则能自如地划着自由泳,双臂强劲有力地划动着江水,双腿有节奏地上下打水,就像一艘艘小小的快艇。还有那更为厉害的,竟能做出蝶泳的动作,身体像海豚一样在水中起伏穿梭。
当地的孩子依据居住地点的远近和方便程度,有着各自的“专属”游玩区域。东关和中街的儿童大多喜欢在红石包那一片水域活动,那里似乎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而我们西街的孩子呢,就以河边鳖盖往上那一片为活动营地。每当玩得兴起的时候,大家的心思就开始活动起来,都想在江里有所收获。于是,纷纷开始摸鱼捞蟹。我们的小手伸进江底的沙石缝里,眼睛紧紧盯着,一旦感觉到有小鱼或者小蟹在手指间游动或者爬行,就会兴奋地猛地一抓,说不定就能抓到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或者一只挥舞着大钳子的小蟹。运气特别好的时候,还能发现小鳖呢。那小鳖可机灵了,在江底慢慢悠悠地爬着,可只要我们的手快,还是能将它逮到的。
那个时候的交通状况远不如现在这般发达。记得汉白公路上运行的汽车,若是开到石泉,要到汉江对岸去的话,就得在西街汉江边上登船过江。这种船很有趣,每艘船每次只能装载两辆汽车。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汽车小心翼翼地驶向停在岸边的船,然后稳稳地开上船去。而我们石泉的老百姓日常过往,像走亲访友、赶集之类的,也都会借助这个渡口过江,这几乎成为了当时唯一的过江方式。
童年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家中的条件非常贫穷。烧水和煮饭所需的木柴全都要靠自己到山上去砍。那山路可远了,而且崎岖难行。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小“智慧”。每次砍完木柴后,我们就把木柴整齐地捆扎成一排排的,再把自己的衣裤和鞋子小心地放在木柴排上。然后,就顺着江水让木柴排漂流而下。我们扒在排上游着。直到木柴排慢慢地漂到了西街江边,再将木柴取上岸。这一路啊,虽然辛苦,但充满了乐趣和期待。
几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每当我回想起这些童年往事,那些画面就像是电影一般在眼前放映,泪水也会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转。那时候的快乐是那么的纯粹,没有丝毫杂质,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始终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宝贵财富。
责编:黄素梅《白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