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初亮 设计 汤加昀
巍巍天目,蜿蜒东下,终于余杭。一弯苕溪,一脉文明,流淌千年。在大自然馈赠的山水长卷中,径山成为一个充满诗意和历史韵味的地方,钟爱此地的苏东坡为此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潮新闻·钱江晚报携手余杭区径山镇,共同推出《不止径山》系列报道。我们将寻着苕溪的涟漪,走进小古城。这座带有良渚文明印记的晚商浙北古城,或将提供3000年前杭州人的生活样本。我们将解码径山文化的兴起。唐朝的山间一叶经历千年流转如今已经成为香飘世界的东方文明智慧密码。我们将聚焦新时代下径山发展新模式。当“两众”的基层治理模式融入自然山水肌理,这里正成为面向未来的乡村振兴典范。从马家浜文化至今7000余年,人类在此生生不息,这里不仅是天目山余脉的葱郁之地,更是杭州从“水乡泽国”走向“城乡共富”的一个示范区。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眼中的径山,它频繁出现在苏轼的诗作中,出现在蔡襄的笔端,也存在范成大的记忆中……山有水而秀,水有山而灵。作为余杭的母亲河,苕溪的水脉造就了余杭绝美的山水画卷,而唐宋时的径山则成为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
汉代之后,杭州地区因治水而城兴,到隋唐,江南水系成网,经济纵深发展,径山作为杭州西北部的一个重要节点,商贸和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循着苕溪的涟漪,千年径山承载禅茶一味的智慧,在历史与创新的交融中焕发活力。
治水而山名
唐宋北苕溪流域的重镇
径山位于杭州西北,紧邻小古城遗址,风景秀丽。
东汉余杭县令陈浑,开南湖修西险大塘。这项水利建设改变了整个杭州地区的水文地理环境,同时使余杭平原从洪涝频发之地逐渐变成“浙北粮仓”。
汉以后,江南进入了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苕溪流域,陆续出现了节点性“城市”。苕溪主干道有乌程(今湖州)和余杭县城;南苕溪上游出现了於潜、中苕溪上游崛起了临水县(今临安),而北苕溪上游的节点,到唐朝有了明显转机。唐代书法大师欧阳询在《灵岳寺记》中提到:“杭州余杭县西北有镇,曰曹桥”。“曹桥”现写为“漕桥”,“漕桥镇”在现在的径山一带,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径山地区的文字记载。
陈浑之后,为余杭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唐代县令归珧。《新唐书·地理志》:“北三里有北湖,亦珧所开,溉田千余顷。” 归珧在修浚南湖和北湖的同时,也修筑了甬道。《新唐书·地理志》上有余杭甬道修筑的最早记载:“珧又筑甬道,通西北大路,行旅无山水之患。”如果说东汉陈浑开南湖筑西险大塘分杀了南苕溪的洪水,使余杭南部得到大发展,那么归珧的功绩,则使当时中苕溪和北苕溪一带得到了深度开发,径山地区就是直接受益者。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志坚表示,随着隋唐江南经济发展,尤其是归珧治水后,余杭县境的北境得到较为全面的开发。此外,径山还处于苕溪流域向支流纵深发展的节点,兼具水运便利与生态优势,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成为粮食、茶叶北上和禅宗南传的中转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径山引入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中心。
天下径山
五山十刹之首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法钦从家乡江苏昆山出发,过东苕溪往北苕溪。遵照其师“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八字相嘱,在径山结庐而居。因佛学造诣精通,法钦得到了唐代宗的召见。公元768年,唐代宗李豫又尊称法钦为“国一禅师”。次年,下诏为其建寺,赐名“径山禅寺”。至此,径山迎来了文化发展的繁荣期。
径山寺自开创以来,六易其名,均由帝皇赐额。与径山最有缘的当数孝宗皇帝。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偕宋高宗、显仁皇后游幸径山,曾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悬挂于天王殿大门之上,并拨内库修建千佛阁。由此始,径山寺名闻海内外,“万寿禅寺”也是径山寺沿用最久的寺名。
唐宋时期,众多文人对径山的偏好,将其推向文人审美的高峰。
径山寺
张祜、许浑、杜牧等唐代诗人,以禅寺为题,赋予径山“超然彼岸人,一径谢微尘”的隐逸意向。陆游、范成大等宋代诗人,将径山茶与山水意境结合,“一旗一枪无几株”“石泉松籁春无那”,使径山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唐宋诗人对径山的书写,不仅是个人感情的抒发,更构建了一个“文化-宗教-经济”的共生网络,更加多维度加速径山文化的发展,使其从一座地方性山寺跃升为江南文化的圣地。
苏东坡在两次担任杭州官职期间,将径山寺的“甲乙制(自传制)”改为“十方制”,即:寺院住持,不一定本寺僧人担任,只要有德性的高僧,无论来自何方,均可担任;一旦住持不称职,众僧人可罢免之。
陈志坚说,“十方制”推行后,吸引了各地有历练、有名望、有学识的高僧到径山当主持,为径山寺之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为径山中兴起重要作用的大慧宗杲禅师,就是由右丞相张浚邀请来的。他曾经两度住持径山,在任期间形成了“百万杉松双径杳,三千楼阁五峰寒”的胜景。
陈志坚给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唐宋时期,佛寺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大学”,和太学一样是文化中心,只是侧重面不同,太学更像现在的“社科院”,寺院更像“大学”,寺院的主持,像如今大学的校长。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朝廷评定禅院“五山十刹”,径山万寿禅寺居灵隐、净慈、天童、育王之前,列为“五山十刹”之首,成为“东南第一禅院”。
陈志坚说:“因为宋孝宗的青睐,径山寺有了超然众寺的地位,这也使径山有了成为当时社会 ‘双一流大学’的条件。”
禅茶一味
东方文明的千年智慧密码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
唐代,法钦禅师在径山结庐而居时,也种茶礼佛。他所种之茶,就是后世远近闻名的径山茶。后茶树“蔓延山谷”,形成独特的禅茶文化根基。《续余杭县志》记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铮强告诉记者,得益于两宋时期发达的商品贸易以及优秀的学术氛围,宋代成为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茶宴之风在禅林和士林盛行。径山寺的僧人们,以茶修禅,将茶艺、禅理和礼仪融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随着文化交流出海。宋孝宗年间,日本留学僧荣西法师曾经到访径山。回国后他参照茶圣陆羽的《茶经》,用汉、日双语写成上下两卷本的《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的第一本茶书,荣西由此被尊为日本茶祖。
径山茶园风光
径山茶宴,以清淡、平和、高雅、礼敬而受世人推崇。吴铮强说,就禅宗文化的世界影响而言,径山也是唐宋时期东方文明的一个坐标。据日本文献《云游足迹》记载,南宋至明代,前来中国参究佛学求法的日本僧人达433人,有历史功绩的129人中绝大多数主要在径山寺修行学佛。这些日僧中,就有高僧圆尔辨圆和对“日本茶道”影响巨大的南浦昭明。前者归国时携回大量典籍及茶种,将宋学、茶道、建筑艺术传入日本,引入的径山制茶技术促成日本抹茶发展。他主持东福寺期间制定《东福寺清规》,推行宋朝禅林制度与茶宴礼仪,奠定日本禅宗体系化发展基础。后者归国时,带回去径山寺1套茶台子和7部中国茶典,并于崇福寺复刻径山茶宴,并撰写《茶道清规》,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
前来参学的日本僧人,也将径山寺所产的酱油、豆瓣酱及制作方式带回了日本,并由此开始了日本制作酱油的历史。据日本汤浅当地记载,镰仓时期的禅僧觉心(法灯国师)于1249年来到中国,在径山寺等地修行,学习了径山寺味噌的制作方法并带回了日本,并由此开始了当地酱油制作的历史。时光流转千年,径山古法酱油被文化爱好者复活,2023年,径山人沈卫东来到日本汤浅寻找合作机会。目前,沈卫东的“云厨径山酱油”项目已经和日本当地达成了合作协议,即将进入生产阶段。
沈卫东在日本浅汤调研 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径山茶不仅是余杭区优势特色产业,同时也是代表中国古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1978年,径山重启茶园,禅茶文化也得到迅速挖掘。“径山茶宴”于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于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径山茶已开发绿茶、红茶、抹茶及衍生全品系100余种,径山抹茶、蒸青茶产值突破2亿元,2025年径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0.13亿元。
品牌的终极价值,就是用文化叩开世界之门。
2025年当地时间5月27日,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内茶香氤氲,“中国味道”活动现场,“径山茶宴”优雅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阿索莫赞叹,“这杯茶里,流淌着东方文明的智慧密码。”
从陆羽泉的潺潺流水,到日本茶道的抹茶清香;从欧阳修“不是人间香味色” 的赞叹,到以茶论道,以茶会友,承载着“茶和天下”理念的径山茶宴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名片。径山用一片叶子证明: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明基因。
(径山镇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