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发展最新动态,涵江社会最新消息。
欢迎关注,涵江时讯一手掌握!
陈少希/摄影
某一天,我脑里突然浮出一个问题:萝苜田古街有没有性格?然后,它就如同一粒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长枝条,催着要答案。
可我知道,这关乎萝苜田的以往、当下和今后,并不好回答。这块被海风和河流共同塑造的地方,这方浸染着多元文化的空间,古老又新奇,开放却迟滞,曾经走得很远后来又藏得很深。或者,我自己给自己找台阶,问:到萝苜田看什么?
我看到了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神明的和谐,也可以说,人与文化的和谐。地理分布上,延寿溪三条支流汇集宫口,一路沿宫口河向东,一路流进水心河,它们最终又在端明闸汇合,闸外的海,广阔,未知,却又充满机会。
延寿溪从涵江西面的新港,流过红旗闸,涌入海岑河,跟出端明闸的水流一起,向三江口港而去。曾经,这两条水道上,舟楫往来,船帆高举而号子声回荡,运来豆饼、洋油、海产品、沙石料,运出兴化赤砂、桂圆、纱布、京果或百货,繁忙的贸易让涵江一跃成为闽中商业重镇。
宫口河嬗变为亲水“生态长廊” 陈少希 摄
宫口河、水心河、海岑河两岸,片片农田逐渐长出商店和住宅,仍有人见缝插针,在空地上种上蔬菜。萝苜田的街和巷依水而生,又改变了水的面貌,城与水和谐共存。所以这是一处以水为脉、以商为魂的所在。
在《涵江村名》里,方明坚先生罗列了一些数据:2010年,楼下社区有姓氏60多个,青年社区有50多个,延宁社区90多个,保尾社区70多个,前街社区60多个,霞徐社区60多个……这些萝苜田里各个社区的姓氏组成,大概与人口流动、婚丧嫁娶、行业聚散有关系,人们来到这里,留下来,一起把萝苜田发展起来。
萝苜田接纳了众多邻乡、邻县或外乡、外县的人,比如,闽南林氏三兄弟来前街开办“协吉酱园”,霞徐黄氏来自西天尾渭阳,廿五坎的主人出自黄石遮浪,顺茂隆徐氏三兄弟从仙游来,“蚮猴兴”“橄榄添”从异乡来谋生、落脚……
人们共同生活在这里,带来了不同信仰。在这里,有信佛的,信道的,也有信三一教的,佛堂、道观、三一教祠,跻身萝苜田民宅间、立在大街小巷里。崇拜妈祖的不在少数,里社祭拜也很普遍。
妈祖行宫从宋开始就有,明、清创建的也有,妈祖宫里不单单有妈祖,比如,霞徐顺济庙,创建于宋神宗年间,明代重建,清光绪年间大修。主祀天上圣母妈祖,配祀张公(监雷御史张吉),尊主明王。尊主明王俗称“社公”,是民间的土地神信仰,妈祖、张公和社公,同在一个庙里。龙楼社是楼下里社,主祀社公,配祀杨公太师、玉清天尊,又是几位神明一起。而社外右侧,立着一尊泗洲文佛,他们共享这一片空间。他们与萝苜田人共享这一片空间,给萝苜田文化涂抹了自己的色彩。
和谐引向包容。我看到了包容。这是第二个性格。萝苜田里,不管从行业上、建筑上,还是在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上,都有着巨大的包容性。《涵江区志》载:(涵江)“宋代开埠”,成为商贸集镇。弘治《兴化府志》称:“涵头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开市。”
宋开市以来,萝苜田得地利之便,聚集了众多的行业,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涵江私营工商(包括手工业)分属近100个自然行业,从业人员四五千人,并形成豆饼、桂圆、纱布、京果和轮船五大行业支柱。又据《涵江文史资料》载,民国34年(1945),同业公会一时兴起,瓷器、糕饼、文具、烟丝、青果、酒业、药材、菜点、鞋业、铁器、箩篦11个公会联合组成“涵江镇十一同业公会”,丝绸、百货、酱油、京果、食糖、承揽运输、渔业7个公会联合组成“涵江镇七同业公会”。由此可见,彼时的萝苜田容纳了多少的行业。
众多的行业散布在萝苜田里,吸引了各地的货物集散,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商业街。宫口河两岸集中了裕甡豆饼行、通美豆饼行、泉美豆饼行、协丰号豆饼行等二三十家,形成了泉美通美帮、瑞昌帮、协丰帮和捷昌帮的“宫口豆饼四大帮”。
后街的鞋革、尾梨巷的美食、打铁弄的铁器,是早先有名的专业街巷。综合商业街则吸纳了众多行业,改造前的前街,有南北京果业、茶业、酱园业、纱布业、医药等一百多家,以及一些染布坊、补伞店、铁器店、糕饼店、文具店等。
《竹艺守护人》 谢书凝摄影
在苍头社、在陡门头、在后郊巷、在保尾街,遍布形形色色的商店,真可谓“三步一坎店”,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最能体现行业包容的是,清末民初,西方三大石油公司先后在涵江设立代理行栈,倾销洋油(煤油),其分别是“义德美孚洋油代理栈”“亚细亚洋油代理行”“通美德士吉洋油代理行”,都开在宫口河两岸。
萝苜田的包容在建筑上体现得最为彻底。百年前,海运、商贸的发达为萝苜田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而对外通商把外面的文化、观念引进来,应用到民宅、货栈营建上,就有了兼收并蓄、中外合璧的结果,表现为以莆仙传统样式为本、外来建筑风格为用的特点。
(佘琦辉/摄影)
建筑取材上,红砖、红瓦为基础,大量使用当时靠进口的钢筋、水泥、装饰砖、铸铁栏杆等,顺茂隆、刘协台宅墙面上嵌着的进口磁砖,至今鲜艳如新。建筑样式坚守莆田民居传统,三间厢、五间厢、七间厢组合,屋面是两面坡的飞檐起翘,顶脊为燕尾脊或“贡银头”,但底层很多在前廊建起拱形立柱,还有罗马柱、百叶窗、雕塑门额、窗罩,这种建筑不失中式老房子的飘逸灵动,也显出别具一格的洋味,廿五坎临河建起的一大排拱门和骑楼,为后人追忆宫口河曾经的形象提供了范本。
布局上也揉合了多种元素,古民居的天井多被采用。杨氏民居、顺茂隆大门的门当雕刻精美,户对古朴典雅。美人靠,也称“排椅窗”,在多处建筑上可以看到。有的还把宫殿建筑的某些形式引进民宅,如把两旁的护厝的最前或最后一间抬商,屋盖改作飞檐翘角的四坡的歇山顶,类似寺庙的钟鼓楼雄峙于正厝两边,俗称“龙虎楼”,卢埕杨氏民居、顺茂隆、周氏茂隆宅、馨美堂都有这种造法。
物理手法与文化层面的融合,更是将建筑包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萝苜田里的建筑装饰华丽,石雕、木雕、砖雕诸多工艺并存,各种木、石构件或圆雕、或浮雕、或透雕,有的木构件施彩绘装饰,山水楼阁、人物园林、花鸟诗词、神仙仕女、戏剧场景、民间传说等,给人予视觉享受,也凸显传统文化的精华。
大多檐桁和月梁全面雕刻贴金,挑檐垂筒多作圆雕花篮、吊莲造型,其他斗拱、雀替、驼峰等构件也都雕成花卉、人物、动物、器物等立体形象。有的人家请名家撰联题匾,描之于木或镌之于石,透着文化气息,如馨美堂公妈龛有联:春风杨柳鸣金马,哺云梅花照玉堂。横批:金马玉堂,恰是上下联末两字组成。物被赋予含义,精神附着于物上,叙说着萝苜田的包容。
因为能够包容万物,萝苜田容纳来自各方的物产,更把生意做到各个地方,并不断培养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精神,是萝苜田古街的第三个性格,是敢为人先,是与时俱进,是攥指成拳,是锲而不舍……
明清两朝,是涵江乃至全莆田商贸业和航运业最繁荣的时期。清初截界20多年后,涵江的商家积极开展海上航运和贸易活动,遍及全国各大商埠,木帆船往来于涵江与上海、天津、营口(东北)、烟台、南京、宁波、温州、厦门,甚至香港之间,从涵江运出莆田的土特产品,如桂圆干、赤砂、土纸、紫菜、墨鱼干等,又从北方及江浙采购豆饼、大豆、芡实、薏米、纱布、丝绸、瓜子、金针等,闽北出产的红菇、香菇、笋干、木耳之类,也在经营范围之内。
到民国时期,海上商贸和航运业竞争日趋激烈,涵江商家不满足于木帆船的落后,开始租用外国洋行的轮船,开办船务行、轮船公司,直接进行大规模的商贸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黄献武的义泰轮船行、方家明(后为郑锦树)的鲲南轮局、黄星甫兄弟的恒生轮局、康秋涛的涵兴轮局、福生(福申)船务行先后成立。正是这种每一步都勇立潮头的拼搏精神,铸就了萝苜田辉煌的商贸史。
而根据时与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改变环境,是萝苜田人积极进取的又一表现。民国时期,国外商品、设备、技术的涌入,促使萝苜田人更新观念,创办近代工厂、钱庄、百货公司,引入电灯、电话等新事物,区域内诞生了碾米厂、酱油厂、织布厂等一批早期民族工业,尝试规模化生产,体现了从传统商贩向近代实业家转型的进取精神。
《邂逅·萝苜田》郑建平/摄影
1915年,由大清银行改名的中国银行在涵江设立汇兑所,行址在涵江陡门头,为莆田第一家银行。1919年,涵江开设美兴民信局,设址涵江宫下,为莆田最早由民间经营的侨批局。1927年,在延宁宫设立莆田电灯有限公司,供涵江和城厢城内的粮食加工和照明用电。1928年,涵江出现交流电碾米设备,创办东华米厂(后改为信昌碾米厂)……而一些相继出现的肥皂厂、玻璃厂、机器厂、罐头厂、炼乳厂、印刷厂、织布厂、卷烟厂等,都在表明,彼时的萝苜田人乃至涵江人,总是善于把握时势,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老手艺人》 钟志忠摄影
当面对时局变化,萝苜田商家又善于攥指成拳,抱团取暖。光绪三十四年(1908),涵江地方士绅和巨商中的有识之士,即向福建督署申请,成立了“莆田县商会”,会址设在后坡埕方祠内,这是一个地方商户的团体组织,宗旨就是联络同业、开通商智、和协商情、调查商业、提供改良、兴革利弊。
《补鞋匠》 钟志忠/摄影
商会下辖近20个同业公会,如前述的桂圆、豆饼、纱布、京果、百货、酱油、茶业、食糖、渔业、鞋业、药材、文具、糕饼等。历史上,萝苜田还于清乾隆初期创建涵江兴安会馆,当时,莆田全县共有数十家大商户从事海上贸易,他们为了协调彼此间的业务洽谈,寄囤货物,接待同乡往来与住宿,共同鸠金创办了兴安会馆。
1902年,由集奎曾家、卢埕杨家及陈情表(少密)等社会名流发起,创办了涵江第一所小学——铸新小学,这是今涵西小学前身。同年,黄纪星与侄子黄绶、黄缃等人在家宅内(今霞徐黄氏民居)创办了莆田第一所中学——崇实中学堂,先后改名为兴郡崇实中学堂、福建省立莆田中学(简称莆中,为莆田一中的前身)。
1932年,在萝苜田富商的倡导和组织下,“涵江救火会”在保尾善德堂成立,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支救火队伍还一直活跃在涵江一带,为保护涵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事例向我们讲述,萝苜田人不仅在事业上积极进取,在民生、教育等其它方面,他们一样有敏锐的意识、积极的作为,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萝苜田古街性格中,还有一个是坚守。坚守是一种说不出而其实不用说的信念,它要化作行动展现给人。比如,一群人正在做有意义的事。
《中西合璧·东方廿五坎》蔡昊/摄影
端明闸、东方廿五坎正在经历再一次的变化,它们被关注、被复原,还被赋予这个时代的定义,写在纸上的规划,大概是从端明闸开始,过王桥头,沿着后坡、穿过楼下街,经过卢埕,连接起东方廿五坎,而再现明清一条街的风貌。是的,萝苜田开埠于宋,但兴于明,盛于清末民初,现有的街区格局和建筑风格,大部分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遗存下来的。
萝苜田福船 陈少希/摄影
端明闸外的福船总被提起,它必将驶入未来,接受人们的目光。我在福州三坊七巷,恰好参观了福建海丝文化展馆,看到“福船”从一片板到一艘船的蜕变,便对萝苜田的这艘船充满期待。可能从这一条船,人们也可以读出萝苜田从一坎店一门行业到一个街区一座商业重镇的蜕变?
另有一群人,在讲述萝苜田的旧时光。他们用俗世的味道讲。那是楼下煎包、古街豆浆炒,还有街角的肉摊,巷末的糕饼点,星星点点分布的老字号,煮着老风味。他们用传统的技艺讲。集奎小巷里,老伯还在车枳,木头的香味数十年如一日。
李巷的“制灯笼在此”,打铁巷一端的制鼓店,王桥头巷那家“进发竹器店”,还有后街一家卖秤的,夹杂在成群成片的木制家具里,告诉你古街旧时的生活。他们用过去的店招或者旧门牌讲,“莆田市燃料总公司”“涵江铁什商店” “阿香理发”,诸如此类。踏入古街,市集声近在咫尺,旧时光迎面而来,仿佛一步走进昨天。
一群人在改变街区的形象。徐天阁艺术馆用镜头和图片重唤人们的记忆。电影取景、文学创作、画画写生的人们给街区披上艺术的纱巾。延宁蔗塔、春景斋菜、李氏斋菜乃至涵江车鼓,要用“非遗”为街区添彩。知青驿站开在水心河畔,可以怀古抚今。而及间、二厂书店、蒲文书社、花与田、南有嘉鱼、“小上海”……这些人触及前辈们坚守的基因,接替他们坚守在了萝苜田。
岁月长河奔流不息,雕刻了萝苜田独特的性格,“和谐共生”“包容并蓄”“进取不息”“坚守如初”,留在了萝苜田的街巷、砖瓦与小桥、流水之中,属于过去,但启迪现在。
来源:观云起
编辑 | 黄震 审校 | 何媛婷 编审 | 林亦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