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惠州西湖的准提阁,是朋友说这里能“把湖光山色装进眼里,把千年故事听进心里”。趁着空闲,我循着西湖的文脉,去赴这场与古刹的约会。
从平湖门走进西湖,脚下是苏堤的青石板,耳边是湖水拍岸的轻响,穿过满是东坡印记的东坡园,再跨过西新桥,崇道山下那座古朴的山门就撞入了眼帘。四柱三门的设计透着庄重,门柱前的石狮昂首而立,正中“准提寺”三个黄底金字格外醒目,两侧楹联隐约透着禅意,光是这山门,就足以让人放慢脚步。
拾级而上时,才懂“依山傍湖”的真正含义——青松翠竹绕着石阶生长,枝叶间漏下的阳光落在身上,既不晒也不闷,反倒衬得周遭格外清幽。走没几步,古刹的飞檐就从树影里探出来,等站到阁前,才发现视野竟毫无遮挡:丰湖、鳄湖的水波在脚下铺开,远处的江峰横亘天际,“江峰远近横”“水满六桥低”的诗句突然有了画面,这便是“准提远眺”的魅力,站在这里,仿佛自己也成了画中人。
这座看似宁静的古刹准提寺,藏着五百年的起落。它始建于明朝,原叫“瑞开阁”,后来因供奉准提菩萨改名;明末清初时,雪樵和尚带着反清复明的志士在此聚集,文人雅士也常来赋诗,让这里成了岭南有名的禅林;嘉庆年间,知府建了“无碍山房”,儒佛文化在这里交融,想想都觉得那时的准提阁该多热闹。
最让我触动的,是准提寺在抗战时期的那段往事。僧人说,当年县城的六度庵被战火毁了,庵里的十八罗汉塑像没了去处,是准提阁收留了它们。也正因如此,惠州人至今还习惯叫它“十八罗汉”。很难想象,在烽火连天的年代,这座古刹竟成了文物的“避难所”,这份担当,让它在我心里多了层厚重的意义。
后来的岁月里,准提阁也几经波折:神像被毁、改成中学、移交驻军,直到1986年才回到地方政府手中。1996年第一次重建,2012年又按官式仿古建筑恢复了观音殿、钟鼓楼等规制,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雄宝殿、十八罗汉金身,都是这些年一点点复原的。抚摸着殿外的木柱,能感受到新旧木料的衔接,那是时光留下的痕迹。
临走时,阳光刚好落在准提菩萨的塑像上,金光柔和。回望这座历经沧桑却依旧鲜活的古刹,突然懂了“竹叶筛空不碍晴”的意境——不管过去有多少坎坷,它总能在时光里重焕生机。对我而言,这次寻访不只是看了一处风景,更像是与惠州的历史、文化撞了个满怀。如果你来惠州西湖,别错过这处能让心静下来的地方,或许你也会和我一样,在禅意与湖光里,读懂一段不一样的时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