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境七迹品悟:从山水人文中解锁生命成长密码
作者:黄企生
安徽的七处胜迹,从来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承载着千年智慧的“人生课堂”。
采石矶、太白楼的诗酒、凌家滩的玉器、昭关的城墙、褒禅山的山路、佛子岭的碧波、天堂寨的林海,每一处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信念、坚持、匠心与敬畏的道理。
走近它们,收获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足以支撑往后生活的深刻启迪,这些感悟如同明灯,照亮了自己面对困惑、追逐梦想、与世界相处的方向。
站在采石矶头,长江的浪涛拍打着岩石,仿佛在重复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呐喊。
太白楼里,泛黄的诗稿、斑驳的酒壶,记录着诗仙一生的起伏:
他曾满怀壮志入长安,却因不愿摧眉折腰而离开;
他曾四处漂泊,却始终以山河为友、以诗歌为刃,将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孤独,都化作了“举杯邀明月”的浪漫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这份豁达,彻底改写了我对“挫折”的认知:
从前总把挫折当作“失败的证明”,遇到不顺就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想放弃热爱的事。
但李白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从不是由“顺境”定义的,而是由面对逆境的态度所决定的。
就像采石矶的岩石,历经江水千万次冲刷,非但没有被磨平棱角,反而愈发坚硬挺拔。

如今每当在生活中遭遇瓶颈、直面难题,就会想起采石矶上的李白:
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像他那样,给心灵寻一处“诗意栖息地”,把挫折当作创作的素材、成长的养分,哪怕身处低谷,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失意不失志”的精神,让我在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重新找回了坚持的勇气。
走进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展柜里的玉器让我驻足良久:
玉鹰的翅膀线条流畅如真,玉龙的鳞片细致到能看清纹理,即便是小小的玉饰,也找不到一丝粗糙的痕迹。

讲解员说:
“这些玉器诞生于五千年前,先民们没有精密的工具,全靠一双手、一把磨石,日复一日地打磨,才能让普通的玉石变成温润如玉的珍宝。”
看着这些玉器,忽然想起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以前自己做事情总追求“速成”,学本领想三天入门,一周见成果,一旦看不到即时回报就容易动摇,甚至轻易放弃,最后什么都只懂皮毛。
而凌家滩的先民,用数年甚至数十年打磨一件玉器的“匠心”,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急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就像一块璞玉,没有耐心的雕琢,永远成不了珍品;
一个人没有专注的打磨,也永远成不了行业里的“行家”。
如今虽然年龄大了,但不忘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习新知识时,不再追求“快速通关”,而是沉下心把基础打牢;
读书写作时,不再只求“完成”,而是力求“做好”,哪怕多花几个小时修改细节,也要拿出自己满意的成果。
凌家滩的玉器教会我的“慢与专”,让自己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也让自己明白,唯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留下真正有分量的“作品”。

昭关的城墙早已被岁月刻满沧桑,却依然清晰地诉说着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当年他为了躲避追杀、实现复仇救国的理想,独自一人来到昭关,前有重兵把守的雄关,后有紧追不舍的追兵,绝望之下,他一夜之间头发全白,却始终没有放弃信念,最终靠着智慧与坚持闯过关卡,成就了后来的大业。
站在城墙上,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
在部队时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备考到最后阶段,发现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掌握,加上工作的压力,一度想放弃,甚至觉得“就算努力了也不一定考上。”


但昭关的故事让我反思:
伍子胥面对的是“生死绝境”,而自己面对的不过是一场考试,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困境本身”打败,而是被“对困境的恐惧”吓退。
我们总在预设失败,总在放大困难,却忘了“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伍子胥的闯关,真正使自己懂得了:
人生中的每一道“昭关”,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只要不放弃信念、不停止行动,哪怕看似“无解”的困境,也能找到“破局”的方法。
就像伍子胥的白发,不是“绝望的象征”,而是“坚持的勋章”,那些熬过的艰难时刻,终将变成我们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攀登褒禅山时,起初兴致勃勃,但走了一半就被陡峭的山路吓住了:
石阶又窄又滑,旁边就是悬崖,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加上年大体力不支,好几次想转身下山。

这时导游说起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句话像一束光,让我重新鼓起勇气。
放慢脚步,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往上爬,累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终于在山顶看到了毕生难忘的风景:
云雾像轻纱一样缠绕在山间,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澄澈明亮。
这次登山经历,让我对“人生追求”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们总羡慕别人的“成功”,却看不到他们在“险远”之路上的汗水与坚持;
我们总抱怨自己的“平庸”,却在该咬牙的时候选择了退缩。

就像登山,如果你只愿意走平坦的山路,就永远看不到山顶的绝美风光;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你只敢待在“舒适区”,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
更让我受益的是王安石“深思而慎取”的告诫:
登山时如果盲目跟着别人走,不看路牌,很可能会走错方向;
人生中如果缺乏思考,随波逐流,哪怕再努力,也可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人生路上,做每一个重要决定前,都要先问自己:
“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有没有考虑到可能的风险?”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冲动行事。
褒禅山教会我的“敢闯与善思”,让我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既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勇气,又拥有了清醒判断的智慧。
站在佛子岭水库的大坝上,看着碧波荡漾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听着水流缓缓流淌的声音,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洪水频发的险地。

当年建设者们来到这片崇山峻岭,既要修建大坝抵御洪涝,保障下游百姓的安全,又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让这片山水保持原有的生机。
他们反复勘察地形,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了这座既能“御洪”又能“养水”的大坝:
如今水库不仅能灌溉农田、发电供电,还成了鸟类与鱼类的栖息地,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幕,彻底改变了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从前我总觉得“人定胜天”,认为人类可以随意改造自然,直到看到佛子岭水库,才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
就像建设者们,他们没有盲目地“填湖造地”,而是顺应山水的走势修建大坝;
没有过度开发资源,而是给动植物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佛子岭水库告诉我: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靠每一个人的坚持。
只有我们都心怀敬畏,不掠夺、不破坏,才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我们的家园,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自然的馈赠。

走进天堂寨的原始森林,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古木参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溪流潺潺作响,清澈的水里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
鸟儿在枝头啼鸣,空气中弥漫着负氧离子的清新气息。
沿着山路慢慢走,原本因生活中忙碌而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
那些因焦虑而烦躁的情绪,也在自然的怀抱中慢慢消散。
坐在瀑布旁的岩石上,看着水珠飞溅、听着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忽然意识到:
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慢下来”了。
虽然退休了,似乎每天仍忙个不停,每天也被各种琐事填满,仿佛永远在“赶时间”,却忘了停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天堂寨的宁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浮躁”:
一个人忙究竟为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总把“幸福”和“物质”绑在一起,却忽略了阳光的温暖、微风的轻柔、树木的生机这些最本真的快乐。
这次经历后,开始给自己“留白”:
每天早起十分钟,坐在阳台看看日出、听听鸟鸣;
周末不再宅在家里,而是主动岀去散步、打球;
哪怕只是家里养几盆绿植,也能在生活间隙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天堂寨教会我的“慢与感知”,让自己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找回了生活的“本真”,也让我明白:
幸福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感受到多少”:
感受到生命的蓬勃、自然的美好、生活的温暖,这份“感知力”,才是对抗焦虑、拥抱幸福的核心力量。
踏遍安徽这七处胜迹,带走的不是相册里的照片,而是融入骨血的感悟与启迪:
采石矶、太白楼让我学会“失意时守诗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凌家滩让我学会“做事时守匠心”,沉下心打磨自己,才能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昭关让我学会“困境时守信念”,只要不放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褒禅山让我学会“前行时守智勇”,既敢闯险远之路,又善思前行方向;
佛子岭让我学会“发展时守和谐”,心怀对自然的敬畏,才能实现长久的美好;
天堂寨让我学会“忙碌时守本真”,慢下来感知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这些启迪,早已成为我人生的“指南针”:
遭遇人生失意时,会想采石矶坚韧、太白楼诗仙的豁达、乐观,在精神层面永远不做人生的“输家”;
面对生活瓶颈时,会想起褒禅山的“险远”,咬牙坚持下去;
感到焦虑浮躁时,会想起天堂寨的宁静,主动走进自然放松自己;
做事情时,会想起凌家滩的匠心,力求做到最好;
遇到困难时,会想起昭关的伍子胥,用信念支撑自己闯过难关。
它们让自己在成长的路上,少了一份迷茫,多了一份坚定;
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从容。
未来,会带着这些从皖境胜迹中汲取的智慧,继续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文与自然,以热爱之心对待生活与人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价值。
作者简介:黄企生,原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少将军衔。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从军40年,曾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兼政工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政研和宣传工作。退休后,笔耕不辍,把写东西作为退休生活、防止老年痴呆的重要组成部份。旨在让思想和思维跟上滚动的时代发展。比较喜欢在《今日头条》写哲理性的短文和游记散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