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留园听雨。
一觉醒来,已是早上七点半已过。为了旅途不那么赶,我们掌握要睡到自然醒,并不急着赶路。大家在距离住处不远处的一家小餐馆解决早餐之后,我们的自驾车便从扬州出发,继续南下,往苏州方向驶去,并于两个半小时之后到达苏州。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在春秋时期,这里曾经是吴国的领地,历史悠久的吴文化就发源于此,后来吴国被南面的越国所灭,曾经在此上演过一场吴越争霸的春秋史,到了战国时期越国又被楚国所灭,这里也就成了楚国的领地。又到了后来三国时期,这里又成了东吴孙权的领地。因此,苏州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
苏州一直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古镇、园林、小桥流水这些独有的特色在苏州城内都能依稀可见,是一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好地方。
来到苏州,自然不能错过这里的美景。苏州风景秀美,景点众多,我们选择了去留园和寒山寺两个景点。
留园,位于苏州古城区,是我国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园内以建筑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园,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的典范,留园和拙政园则是私家园林的标本。
蒙蒙细雨正下着。我儿子和他的两个同学去找停车位,其他人便打着雨伞进入留园。进去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不是完全封闭的房子,顺着房子往里面走,是一段仅容纳几人的曲折长廊,长廊尽头的墙壁上镶嵌着形状各异的漏窗,有方的,有圆的,还有菱形的,透过漏窗,便能看到长廊外面一个面积不大的圆形小湖,湖水清澈透明,如同一面镜子,映着园内的奇山怪石。再往里面走,便进入一栋古色古香的房子,花纹独特的屏风,简约唯美的八角窗,还有各式各样的瓷杯木具,令人眼花缭乱。看来,这里便是古时老人们休闲泡茶的地方了。房子前面便是一座太湖石假山,引来许多游客在此逗留并照像留念。
因为正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便在此等侯随后入园的我儿子和他的两个同学,等人员聚齐,大家便一块到了园内西边的盆景园游览。盆景园内的盆景形态各异,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数不胜数,让我们大饱眼福,赞叹不已。
看完盆景园,我们来到了在湖中屹立着的冠云峰太湖石前面。
听讲解员讲,来到留园,不在这块冠云峰太湖石前面留影,不算是来过留园。反过来说,只要在这块冠云峰太湖石前面留影,别人只要看到这块石头,便知道你一定去过留园了。听讲解员这么一说,大家便都在这块国内最高的独峰太湖石前面留影。
乍一看,不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吗,怎么这么有名,遂上网搜索之……。原来,苏州园林闻名中外,园林中有许许多多历史遗存的文物,件件是宝,样样珍稀。冠云峰太湖石,与园内保存的鱼化石和大理石座屏,被称为留园三宝,件件都不同寻常。冠云峰高约6.5米,属于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北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是国内最高的独峰太湖石,以高寇群峰而得名。冠云峰与苏州十中校园内的瑞云峰、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和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合享江南四大奇石之誉。鱼化石在冠云楼楼下北墙玻璃框内。仔细观察,那鱼化石呈薄片状,暗黄色,上面可见二十几条小鱼镶嵌在石面浅层,其头骨、脊骨等都清晰可辩。鱼化石的珍稀在于它令人难以置信的年龄。据专家推断,大约1.4亿年以前,由于突然而至的火山爆发,将鱼、虾一下子全部包裹掩埋其下,凝结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化石,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大理石座屏在五峰仙馆的西北隅,这是一块极其罕见的巨型圆形大理石,直径一米有余,在木制底座的呵护下,垂直立地而置。令人称奇的是,大理石座屏的石面上,由石纹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上面可见飞瀑急下、树木葱葱、山前明月等图画。
我们真是太幸运了,苏州园林那么多,能在这里看到看似普通而实际上是特别珍稀的三块石头——留园三宝,我们很知足了。但是,我的小孙子却认为这里一点也不好玩,看来,如果带他去海底世界或者动物园之类的景点,他就不那么认为了。
4、寒山寺外觅钟声。
从留园出来,我们便匆匆去苏州寒山寺游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去苏州寒山寺,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我当然也不能免俗。叮当、甜甜和萱萱三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都接触过这首古诗,去寒山寺,正好见识一下这千古佳句的出处了。
我们从留园赶往寒山寺的途中,看到去塞山寺的车辆特别多,估计寒山寺附近不好停车,我们便在距寒山寺较远的地方找到停车位,然后步行前往寒山寺。
寒山寺不愧为著名的祈福胜地,来寺内撞钟进香、祈求平安的人特别多。来来往往的人,带着虔诚、崇敬的心情,来到寒山寺,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祈福,平安就好。我们来到之后,在寒山寺门前面留影之后,便跟着导游讲解员走进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枫桥镇,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监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当时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时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时,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到此,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之所以出名,除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起到了文因景传,景因文名,钟声诗韵,名扬百世的作用之外,其实,寒山寺的出名应该归功于和合二仙,也就是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他们两人很美的民间传说故事呢。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青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为他与邻村的姑娘定了一门亲事。然而,姑娘却早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知道了此事,他左右为难,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修行了。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留给他的书信,看罢书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对不起寒山,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经过千山万水,拾得在苏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两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寒山寺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地方不大,我们仅仅用了大约一个小时便游览完了。
仔细观察,这里与我们在北方的一些寺庙所见到的情况不同,来此进香的人特别多。在来来往往的磕头进香的人群中,以中老年妇女居多。年轻的游人特别是孩子们在寺内并不去烧香也不去磕头,而是热衷于往一处三米多高的铁塔上抛硬币。看谁能把硬币抛到铁塔里面,谁的运气就好。依我看,大家主要的还是图个热闹,并不是坚信什么运气之类的说法。我们感到很好玩,也过去捡起掉落的硬币往上抛,并且全把硬币投进了铁塔里面 。我们都太高兴了。看来,我们的运气不差。
走出寒山寺,已是下午两点半多了。孩子们都喊饿了,我们赶紧在那有名的枫桥附近,找了家小吃店吃过午饭。我们的自驾车又继续南下,并于当日傍晚顺利抵达浙江省的温州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