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秋将至,佛山南海热度不减。尽管距离国庆、中秋假期尚有数日,但社交平台上,已涌现出“双节南海旅游攻略”“佛山西樵隐藏玩法”相关帖子。
这并非偶然。连日来,“岭南幻城”项目作为“环两江流域最大文旅综合体”落户西樵,总投资30亿元,相关信息在南方+平台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文榜。南海区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南海发布”接连发布区、镇双节假期文旅“节目单”,关注者众。9月13日,在南海狮山,264名挑战者成功刷新“最多人同时击打咏春木人桩”吉尼斯世界纪录,瞬间在线上刷屏。
热度的背后,是精心布局、成效凸显的文旅差异化探索。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文旅南海”吸引小红书网友关注。
特色“破圈”
双节未至,文旅南海先火
“嚟佛山,实抵玩!”近日,佛山围绕主题亮出全市超500项文旅体活动,并发放超千万元文旅优惠券吸引游客。其中,南海以一系列特色内容脱颖而出。
从传统龙舟赛、中秋灯会,到现代艺术展览、国潮市集,从西樵的F3龙舟超级联赛总决赛、“黄飞鸿杯”全国民族民间龙狮公开赛、松塘村翰林文化节,桂城千灯湖Cosplay潮玩节,到狮山烧番塔民俗活动、丹灶翰林湖的稻田音乐会,各镇街将推出特色鲜明、体验独特的文旅活动。
南海提出到2030年,将“墟游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乡创品牌。图为2025年“五一”假期,丹灶罗行艺术墟活动现场。 丹灶镇供图
而真正引发市场期待的,并非仅是数量,而是南海试图通过这些活动,传递出的文旅新叙事——不再停留在“景点+节日”的旧模式,而是以内容创新和区域联动,重塑自身的文旅标签。
例如,罗行墟——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岭南老墟,国庆期间将举办国际在地艺术展,邀请来自日本、法国的艺术家与本地竹编匠人共同创作,把“老墟新生”的故事推向国际视野。此外,新近签约、备受关注的“岭南幻城”项目,以“沉浸式岭南文化体验”为卖点,结合水幕剧场、实景剧本游、非遗数字展等方式,与传统文旅项目形成区隔。
不难看出,从区到镇,“文旅南海”的目的在于,希望游客不是因为“顺路”而来,而是为这里独有的体验专门而来。
9月10日,“岭南幻城”项目在成都签约。南宣供图
跳出南海
湾区协同中的差异化定位
如果说特色活动是南海文旅的“面子”,那么其底层的战略逻辑,则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协同发展,以互补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长隆、珠海海洋王国、深圳欢乐谷等主题公园主打现代娱乐,香港、澳门则以国际都市文化和博彩旅游为特色。而佛山,尤其是南海,近年持续强化功夫、古镇、艺术等独特要素,以文化深度和在地体验探索破局。
譬如,南海持续挖掘咏春、龙舟、醒狮等传统IP,并非停留在表演层面,而是通过世界纪录认证、国际赛事、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资产。如9月13日,“统一双萃杯”2025国家级非遗·佛山咏春拳大赛在南海狮山开幕,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264名挑战者齐聚叶问故里,成功刷新“最多人同时击打咏春木人桩”吉尼斯世界纪录。
咏春、龙舟、醒狮是南海文旅的等传统IP、特色IP。图为2025年5月“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现场。 西樵镇供图
另一方面,南海近年培育的新IP,如“广东大地艺术节”“罗行墟艺术季”等,也逐步展现出引流能力。这些艺术品强调“在地性”,生长于村落、稻田、旧厂房中,为市民游客送上了难以被复制的体验。
南海致力将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打造成国际知名在地艺术IP。 南宣供图
这种思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人文湾区”的倡议高度契合。南海并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以文化深度、场景创新实现“小而美”的差异化吸引力,成为大湾区文旅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节点。
不止于假期
基于人文经济的长期主义
双节特色活动,固然是南海文旅一年中密集的“输出时刻”,但其背后折射的,是南海对文旅产业发展更长线的思考。
无论是总投资30亿元的“岭南幻城”,还是持续培育的大地艺术节,这座城市在实践一种“慢文旅”模式:基于人文经济,不追求瞬时流量,而是通过内容培育、设施升级、区域合作,逐步构建一个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文旅生态系统。
佛山南海,或许尚无“顶流”主题公园,但在试图提供一种更细腻、更有根的旅行体验——比如在百年老墟里看当代艺术,在千灯湖畔听一场稻田音乐会,在西樵山下和咏春师傅过招。这些体验背后,是文化、空间与人之间更深刻的联结。
2025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或将成为南海文旅新发展的一次集中亮相。而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格局来看,南海正以文化为轴、以“差异化”为刃,悄然“卡准”自己的位置。
撰文:陈梦
【作者】 陈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