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天2025年7月14日: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
来黑河旅游,99%的人都会错过这个可看度非常高的地方——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
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它是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1935年提出来的。
从我国东北边境的瑷珲到西南边陲的腾冲,画出一条假想的直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倾斜约45度,全长约4000公里。线东南36%国土面积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64%的国土面积人口占比仅约6%,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除了人口密度还有多重身份,他还是气候分界线,中国大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线西北部,受到高原阻隔,水汽难以抵达,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分布着大面积草原和沙漠;而东南部,来自大洋的暖季风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形成充沛降雨,分布着广袤平原、密集水网。
胡焕庸线同时也是中国地势第一与第二阶梯、 第二与第三阶梯之间的分割线。从东北大兴安岭到西南横断山脉,在组成胡焕庸线的系列山脉中,西南端最出乎意料,它在青藏高原东部突然转为南北走向,好像是有意配合,让胡焕庸线在西南端得以完美收尾。
胡焕庸线还是游牧农耕文化分界线,部分先民居于西北高原,以狩猎、畜牧为生,形成吐蕃、西夏、辽金、蒙古等草原部落;另一部分则在东南半壁开疆拓土、栽种谷物,孕育出发达的农耕文明。
这条线是人口突变的坐标线,也是景观变化的标志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转换线,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分界线,有专家学者称它是中国的一条“基本国情线”。
胡焕庸,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胡焕庸当初在中央大学是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得力助手,20世纪30年代,地理学界流传着"南胡北黄"的说法,其中南指的是胡焕庸,北指的是黄国璋。
早年成名的胡焕庸,五十年代后接连遭受不公待遇,好在老爷子能熬,熬到了近百岁。
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地上标着穿过9个省、20多个市、90多个县、3700公里的地理标志线。
2014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件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是大片黑暗,与1935年胡焕庸教授绘出的人口分布图的情况很相近。
今年是“胡焕庸线”提出90周年,这条线如今依旧牵动人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