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刷贴,发现年轻人开始自驾攻略小众景点,我笑了。
一开始是非常不屑,心想这又是什么爱装的行为。
八成又是去什么网红景点拍照。
之前不就有过类似的新闻。
说是“天空之镜”。
到了现场就是一面镜子。
白雪公主的后妈都直呼上当。
你问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镜子告诉你得看角度和后期技术。
看照片以为是小瑞士。
到现场发现是小瑞星。
直接给脑子杀毒。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是三体人,发现了一颗宜居且小众的星球。
直接租了一艘宇宙飞船,说走就走,玩得就是真实。
飞了那么久,折腾那么远。
吭哧好几百年才开到地方。
结果天上十个太阳。
一个叫后羿的小伙子还很热情的和你们打招呼。
本以为自己是太阳的后裔。
没想到是太阳和后羿。
年轻人找小众景点在我看来就是这样。
好听说是小众。
难听说就是偏僻。
估计他们吃不好,睡不稳,找厕所也成问题。
当然,实际上深山老林的也不是真需要一个厕所。
就跟到了王者峡谷一样,你也不知道在哪开大。
可能是我人到中年,真不理解这么折腾的意义是什么。
就为了朋友圈发个定位x么?
有这些钱,找个有名的景区不行么?
住个好点饭店不行么?
家里打个游戏不行么?
实在不行把钱存起来,将来留着买房不好么。
年轻人,还是过于冲动,天真,算不清账。
太幼稚了。
2
但很快我就发现了不对劲。
因为年轻人去的地方只是听起来小众。
但不是什么野鸡景点。
比如东北的森林,新疆的河谷。
贵州的大山和云南的雨林。
怎么说呢,这些地方,只是相当于那些“热门”景点,小众一点,便宜一点,人少一点。
不是说偏僻到你一下车就直接问“这给我干哪来了,这里还是中国么”的那种地方。
事实再一次向我证明,年轻人其实不蠢,如果我觉得他们的行为充满迷惑,说明蠢的是就我自己。
我的大脑,早已变成了五子棋的样子。
非黑即白。
一听到年轻人折腾,我就本能的跳出来反对。
条件反射好歹还需要点条件。
我这种属于无条件反对。
零帧起手。
喷了再说。
心想他们懂个啥。
一切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好么,有更有性价比的策略不是么?
专业,读能找工作的。
工作,找饭碗最硬的。
点外卖,要优惠券最多的。
旅行更是如此,去知名景点,吃网红餐厅。
哪怕踩雷了,也要在雷区蹦迪。
毕竟来都来了。
这时候你和我说要去小众景点,我第一反应就是年轻人又上当了。
但有个最核心的要素我没算进去。
那就是年轻人上当之后会进化。
在“打死不改”的前提下,我的算法无敌。
就是三体人来地球,也得先到西湖吃顿醋鱼。
但在年轻人脑子正常的情况下,我这算法相当于虚空锁敌。
跟本打不到人。
3
其实到这里,我已经知道自己嘲讽就像是一出戏。
马戏的戏。
而我则变成了蝙蝠侠的死对头——小丑。
但我仍然不死心,我决定深挖年轻人的逻辑。
试图在我最擅长的领域——“性价比”这一块教他们做人。
结果让我更难受,因为年轻人的算法比我精准。
论性价比,他们的选择更是把我吊打。
现在的旅行是个什么现状不用我多说。
之前在海边一眼望不到头。
现在在海边一眼全都是头。
所谓的精品路线跟棋谱一样。
上来一定就是老三样。
尤其是上了景区的电瓶车,那么恭喜你。
这一天算是废了。
平均步数都得奔着两万去。
但问题是,真正浏览景点用的时间也就十分钟。
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景区内穿梭。
和铁板大鱿鱼,仿古建筑,十元拍照还有纪念品做斗争。
你说这些是消费陷阱,也不算,
因为没有任何遮掩,纯摆在台面上。
但你说这些不是陷阱,那不可能。
因为你不路过这些地方,就根本不能抵达景区。
多少次我都觉得,我这不是旅游,我这是在跑马拉松。
沿途的小摊,其实是补给点。
区别是得掏钱。
类似的旅行多来几次,你就发现,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义乌。
怎么走,也离不开小商品。
相当于花钱遭罪练习竞走和罚站。
关键价格还不便宜。
三倍工资可能没体验过。
三倍消费真的抬手就来。
4
这时候回头看年轻人的小众景点。
几乎就是现在旅游现状的最优选。
属于在被热门景点教做人后,最平衡的选择。
与其排队三小时换取五分钟的打卡,不如开车三小时,找个人少景美的地方。
与其动不动三倍消费餐厅和酒店,还不如开到小众一点地方,享受宁静和便宜。
一边是三五好友在车厢里,歌声与笑声飘出窗外,带着一种无拘束的气息。
另一边,是三五千人拥挤在景区,焦躁地喊着“退票”,夜色中仍未脱身。
换我,我也愿意在车里吹空调。
自驾最大的难题就是要考个驾照。
而热门路线,考你的那就多了。
花钱遭罪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到这里我是真的有点羡慕了。
年轻人不玩虚的,说什么自由,谈什么灵魂都是胡扯。
我就问你,完全不用排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爽不爽?
出了门就是大森林的酒店和快捷一个价,爽不爽?
景色完全不输成熟景区,但体验感翻三倍的地方,爽不爽???
回答我。
爽死了。
就,真的,一想到我之前为了旅行遭的那些罪。
我突然就(破防了)能理解年轻人了。
有什么比坐在车里看风景更舒服的么?
有什么比吃到真正的特色美食更开心的么?
有什么比体验好,钱花得少更开心的么?
有,那就是在别人拥挤的时候,你做这些。
想一下,在写字楼等电梯就要排队,到了景区等又要排队。
那景区不就约等于写字楼。
旅游不就变成自费加班了么?
那跑这么老远,不是白玩了么?
一趟好的旅行就像咖啡,虽然有点苦,但值得回味。
而遭罪的旅行就像药,除非生病,不然没人爱吃这个苦。
5
曾经,我也试过背着包从杭州走到上海。
真说走就走。
论起“傻”,年轻人还是太聪明了。
但是随着社会对我大脑的驯化,我已经忘了,旅行最初的意义,就是去体验不同的。
所以当年轻人开始折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否认。
因为我不接受有异类,可以不遭这些罪。
但其实更多的是羡慕,甚至有一点点妒忌。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魔咒。
什么让他们爽,他们就走做什么。
说白了,更看重自己的体验。
而不是活给别人看。
高情商说法,自由能被定义么?青春能被定义吗?回忆能被定义么?年轻人不被定义。
直白讲,就是人家不仅年轻还聪明,不仅聪明还尼玛会玩。
当然,我们那代人并非不想这样,也知道自驾能去更好玩的地方。
但是成本太高。
首先,你要买辆车,专门开车去玩?
不划算。
其次,你要了解当地的路况,不然车掉沟里。
不划算。
等到现在有条件自驾探索的时候,又没有了探索的勇气。
但现在的年轻人呢?
通过神州租车,直接改变了规则。
不必拥有车,直接租一辆。
不管那么多,先出去探索再说。
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为拥有付费,只为使用付费。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获得我们当年不敢想的自由。
周末想爬山?
租辆车。
假期想去海边?
租辆车。
忽然想看星空?
租辆车。
甚至租车还有奖励。
通过神州车友会小程序参与2025神州车友新发现召集令。
上传自己的旅行图文或者视频,就能得到租车券。
通过点赞高低排名,还有机会得到现金奖。
就,我们那个时代租车不赔钱就不错了。
这个时代租车自驾,还能薅点。
非常离谱。
在神州租车火起来之前,租车只是少数人的享受。
现在任何一个人都能随时上路。
我内心其实是有些不甘的。
虽然我淋过雨不想扯别人雨伞。
但看你们一个个都坐车里,我多少是有点同情当年的我自己。
6
有一刻,我其实有点妒忌年轻人的通透。
表面追求小众,深层是追求一种“省事”。
并非懒惰,而是彻底看透了。
景区大门如同关口,缆车排队似受刑,厕所状况堪忧,下山滑道索价不菲……这不是旅行,更像一场耐力测试。
在人群中摆拍,吃着千篇一律的预制菜,行走于仿古的“古镇”,人如同零件,在预设的流水线上被输送、被消费。
关键是遭罪的同时,钱还没少花。
真看到与众不同也就算了。
风景可能也一般。
那不如换一条路,彻底摆脱魔咒。
他们不傻,傻的是我。
未曾真正拥抱自由,却对着自由的人投去讥诮的目光。
人到中年,思维硬化的速度比肝还快。
我曾沉浸于那点自诩的优越感,但立刻发现,这不纯有病?
现在我明白了,我羡慕的是什么。
我羡慕的不是那辆车,不是那个目的地,甚至不是那段旅程。
我羡慕的是他们身上那种未被生活彻底磨平的棱角,那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那种不顾旁人眼光追寻所想的自信。
这些品质,在我追求“正确”的道路上,早已消磨殆尽。
我变得太会计算,太懂得权衡,太善于选择那条“对”的路。
以至于忘了,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都不在“划算”的范畴内。
年轻人租车去看野湖的星星,不划算,但或许浪漫。
年轻人辞职去看世界杯,不划算,但可能难忘。
年轻人花一个月工资买把吉他,不划算,但也许快乐。
至于那湖是否真美,那路是否好开,那片星空是否璀璨?
有时,并不重要。
因为,在路上的本身,就已经够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