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歌舞起,八音绕梁——非遗巡游活动在海口FUNBAY自在湾上演,将文化氛围拉满;草编体验指尖翻飞、椰雕教学匠心流转——骑楼老街的非遗元素与现代商业相映成趣,为文旅消费增添满满“非遗范儿”……
随着大众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主题场景打造成为传统消费升级的重要路径。当前,海口聚焦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探索“非遗+消费”模式,文化新业态、消费新体验不断涌现,让非遗在现代商业空间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一大批“老场景”焕新,释放出更多元、更旺盛的“消费力”,推动椰城消费业态实现深层变革。
日前,在海口东坡老码头,精彩的东坡文化沉浸式互动演艺为商圈吸引不少客流量。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来椰城“玩转非遗” 缤纷活动打造文旅惊喜
8月29日,七夕节当晚,FUNBAY自在湾街区灯火璀璨,“非遗无界青春同行”202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非遗巡游活动在此启幕。
街区内,黎族打柴舞的清脆竹声与海南八音的曲调先后响起,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们踩着节奏起舞;伴随着悠扬婉转的琼剧唱段,海南公仔戏木偶在艺人的操控下灵动“演绎”着精彩情节……浪漫的七夕氛围与浓厚的文化气息交融,市民游客纷纷驻足欣赏,举起手机镜头捕捉精彩瞬间。
本次非遗巡游活动连续3天在FUNBAY自在湾街区、骑楼老街、东坡老码头等地上演,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海南非遗项目的魅力。热闹的非遗活动也带火了文旅消费:文创店内,黎族织锦纹样的饰品成了热门商品,不少游客精心选购,打算将其作为伴手礼带给亲朋好友;周边咖啡馆、特色餐饮门店人气十足,等待表演的市民游客在其中点上一杯饮品、一份小吃,沉浸式感受“非遗+美食”的浪漫氛围。
四川游客王希雯在骑楼老街游玩时正好碰上非遗巡游,不仅拍摄了许多照片和视频,还在周边商铺购买了海南特色的黎锦手提包。“既感受到了海南非遗的魅力,又买到了给家人的特色伴手礼,这趟出行收获满满。”王希雯说。
“非遗”是今年欢乐节的关键词之一。欢乐节的重点活动——竹竿舞大赛在东坡老码头拉开帷幕,来自海南本地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表演团队同台献艺,在竹竿开合、鼓点缓急之间,各支队伍结合地方特色,生动展现了黎族、苗族、仫佬族、彝族等民族的文化风情,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本届欢乐节配套活动2025海口儿童戏剧嘉年华上,国内知名戏剧团队“有光戏剧”带来融合非遗元素与传统戏曲元素的《十二时辰——生肖》系列剧目《钱蛇》,通过细腻生动的演绎,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受到无数小观众的喜爱。
在2025海口儿童戏剧嘉年华上,“有光戏剧”团队为市民游客带来融合非遗元素与传统戏曲元素的《十二时辰——生肖》系列剧目《钱蛇》。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非遗元素结合上欢乐节庆氛围,打造出的一场场文旅盛宴,让市民游客在椰城邂逅来自岁月与文化的惊喜与浪漫。与此同时,政府及商家推出了一系列欢乐节优惠活动,进一步放大节庆效应,让市民游客在体验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能吃好玩好。据统计,欢乐节期间,海口九大商圈总人流量达1300万人次,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在街头“偶遇非遗” 文化火花点亮老街新韵
青石板路蜿蜒,骑楼建筑林立,海口的老街巷陌间,古韵与新潮正悄然交融。
坐落在海口骑楼老街的YIYO海南非遗艺术馆,通过特色非遗展示、海南民俗场景还原,搭配定期开设的非遗互动课堂和亲子活动,让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海南非遗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游玩。
在YIYO海南非遗艺术馆内,市民游客正在打卡拍照。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8月31日,2025年龙华区“绿书签”行动暨“书香非遗——匠心共读”非遗手作读书会第四场活动在此举行。活动以海南非遗东山草编为“主角”,邀请老师讲解草编的文化价值,并现场开展草编技法教学。在参与者们翻飞的指间,草绳逐渐化作形态各异的草编作品。
“孩子学做草编时特别专注,完成作品后很开心。”带着儿子来参与活动的市民吴女士说,“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让他感受到了海南非遗的魅力,也学到不少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有意义。我们还打算买些非遗文创产品带回去,让家里也多些‘文化味儿’。”
在位于骑楼老街中山路的一家非遗手工艺品小店中,非遗传承人韩翠琼和孙女一起做棕编。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不远处的海口非遗展示馆同样人气颇旺。海南椰雕、黎锦、草编等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图文、数字多媒体等方式在此集中呈现,让市民游客可以“一站式”了解海南非遗。去年展馆升级后,这里从“只能看”变为“可以买”,人们既能观赏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也能选购椰雕手工艺品等,进一步满足市民游客文化消费需求。
在琼山区府城地区,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同样为老街注入灵动气息,让古老街区持续焕发新活力。今年,府城元宵换花节升级为换花艺术周,不仅有“装马匹”巡游、木偶戏、醒狮表演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还新增游园雅趣、折青礼等互动项目。传统民俗与趣味活动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市民游客的参与热情,更助力打造换花文化IP、提升活动商业价值,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4月,作为消博会海南美食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骑楼老街长桌宴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与。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从骑楼老街的非遗体验,到府城地区的民俗盛宴,海口正以“非遗+消费”的思路,让古韵与新潮碰撞出别样火花。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区,不仅留住了历史风貌,更通过创新表达让非遗在新时代的海口街头巷尾“火”了起来,既引来了消费客流,也燃旺了城市烟火,为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借政策“助力非遗” 特色场景带动消费升级
在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借非遗元素打造差异化体验,逐渐成为各经营主体的营销新趋势。
去年底,在海口万象城举办的“又见青花”主题活动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瓷)代表性传承人黄云鹏用手绘青花釉里红的方式绘制卡通玩偶,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去欣赏。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在海口,各商圈结合自身特色,主动将非遗元素融入商业体验,“非遗+消费”融合创新模式逐渐普及。龙湖海南海口天街的春节非遗庙会为市民带来传统年味体验,友谊·阳光城的长桌宴活动打造黎族美食盛宴,东坡老码头的沉浸式复古氛围成为古典文化打卡的热门选择……一个个特色消费场景,让非遗元素以创新姿态“闯入”现代商圈,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流量。
今年初,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打铁花表演在海口观澜湖电影公社内上演,众多市民游客慕名前去观看。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市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今年1至7月,海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51亿元,同比增长12.7%。
“非遗+消费”模式的成功实践,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近年来,海口出台一系列促消费举措,鼓励商家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推动“非遗+消费”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构建“政府+平台+企业”联动机制,通过发放消费券、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持续为商圈吸引客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举办超800场促消费活动,累计投入1.56亿元消费券,带动消费21.72亿元。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海口各商圈创意频出,创新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展陈风格、商品设计和服务体验中,每逢特色节假日,各商圈便会紧抓契机,策划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不断探索“非遗+消费”的新模式、新路径,持续引流聚气、促进市场繁荣发展。
非遗元素何以成为“流量密码”?业内专家分析,非遗元素具有独特地域性和文化叙事性,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差异化体验和精神共鸣的需求,非遗的“出圈”关键在于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体验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也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手段,政府部门应更积极地通过搭建平台、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非遗与商业的深度融合。
海口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组织各经营主体以“非遗+”模式促消费,紧盯“节日+演艺+赛事”节点契机,发动各大商圈、商业街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并通过发放消费券,持续扩大“惠椰城·购尽兴”系列IP活动影响力,打造“四季有主题、每月有活动”的促消费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海口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以守正创新走稳非遗“入市”路
放眼椰城,商业体百花齐放。年轻一代在非遗巡游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老街巷弄的非遗元素展现着悠长的古老韵味,“非遗范儿”成为商圈引客的新兴趋势……一个个特色文化场景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消费活力。
在FUNBAY自在湾的非遗巡游活动现场,一位市民感慨道:“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现在逛街就能体验到。”街区的餐饮商户也纷纷表示,活动期间,客流量和营业额有明显提升。
在热闹喧嚣之下,我们也要看到,“非遗+消费”的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当前,海口各商圈的非遗元素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倾向,应坚持守正创新路径,深挖非遗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以开发创意IP产品、非遗手作体验课程、非遗主题餐饮等,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VR、AR等沉浸式体验,使非遗不再只是商业的“点缀”,而是也能成为消费的“载体”与“主体”,推动“非遗+消费”模式从单一的观赏性消费向体验式、参与式消费转变。
非遗赋能消费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创新的长跑。相信海口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让非遗真正火在商圈里、融在消费中,成为这座滨海城市的独特文化标识,为海口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来源:海口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钰婷、陈歆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