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从三江源的奔涌而出到青海湖的水天一色,生态之美是镌刻在大地的底色;从各民族共跳锅庄的欢腾到“拉面经济”、青绣产业里的携手共赢,团结之美是流淌在血脉的基因。而这份“大美”之所以动人,更在于那浸润在烟火里的民风淳朴,在于那生长在时代中的文明新风——它们是文明青海最鲜活的注脚,也是需要每个青海人用心守护、用力擦亮的精神名片。
青海的“精神海拔”,植根于生态守护的文明自觉。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守护好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在青海湖周边,生态管护员巡护草场时,垃圾袋始终是随行“标配”,他们不仅守护着水鸟翔集的生态风景,更用“不留下一片垃圾”的坚持,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生活习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牧民保护水源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在园区内的牧民们成了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把生态当生命”的精神,让青海的文明建设有了最鲜明的底色——当每一片草原、每一汪湖水都成为文明的“见证者”,青海的文明高度便与生态高度同频共振。
青海的“精神海拔”,彰显于城乡共绘的文明图景。从西宁街头“礼让斑马线”成为更多司机的第一反应,到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街道办事处团结村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使“追星”成为潮流;从海东市“道德讲堂”上各民族群众共话家风,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戈壁小镇里志愿者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旅游旺季,身穿志愿者马甲的青年们整日穿梭在城市各大旅游景点、重点商业街区,以文明实践助青海文旅高质量发展……文明不再是橱窗里的“风景”,而是浸润在点滴的 “风尚”。
青海的精神海拔,升华于民族团结的文明共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青海的文明新高度,从来都是各民族同心共筑的结果。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子城纪念馆,汉族讲解员与藏族志愿者共同为游客讲述 “两弹一星”精神,用不同语言传递着同样的爱国情怀;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艺术传承人将“民族团结”“文明新风”融入唐卡创作,让传统艺术成为文明传播的载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建文明中的生动实践——在经济发展上“互助”,在生活空间上“互嵌”,在文化传承上“互融”,文明的温度便在互帮互助中升温,精神的海拔也在同心同德中攀升。
地理的海拔赋予青海独特的风光,精神的海拔则赋予青海文明的深度。从生态守护到城乡共建,从民族团结到精神传承,青海人用行动证明:文明的高度,从不以山巅的海拔为标尺,而以人心的向善与精神的丰盈为刻度。守护一片草原、传承一项非遗,到参与一次志愿服务、践行一份低碳理念,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是擦亮文明青海名片的力量。当“精神海拔”持续攀升,青海的文明建设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让高原大地上的文明之花,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18日 第8版:政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