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小队从三月暮春开始走路,陆续走过孤山到河东店的褒河岸行,去连城山寻找北大分校烈士长眠地,宗营河东店四座工厂小道,经冶杨铁路去吃烤排骨的蹦蹦跳跳,走过湘水牟家坝马桑坝的喝茶小路,从八一三厂到铺镇的山径,从山河堰到羊头堰的南干渠之行,从凹口寺到龙江小碑林再到双龙寺,从老君将军坟到干沟坎古桥再到留马山水电站,从褒城镇到老道寺的爱情故事之路,一直走到六月底从青树夜爬汉山转播台,算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十一次散步之行。六月底开始天气进入暴热时节,行走小队的步伐就暂时歇了菜,小伙伴们躲在家里等热天赶紧过去,到了秋天凉风有信,我们还要继续一起散步啊。
终于盼到了九月来临,今年的九月少有秋高气爽偏是连天阴雨。好在雨水终于打住,赶紧约着小伙伴们走路,伙伴们问咱们要去哪里走走?这次的行走路线早就盘算好了,咱们走一次正儿八经的CityWaik,依着牛力老先生的那本《古城遗韵》,在汉中城里找找老爷子三十年前拍过的那些老房子都还在不在。
从前还在啥都不懂的时候就喜欢看汉中老照片,书上的老照片若有拍摄者署名,常常就是李魁元、胡迪生、牛力等几位老先生,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牛力老先生所拍照片。后来对于老汉中的平民历史流转上了心,也见了更多的人写汉中拍汉中,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当然有了点认识:在诸多文字影像里,论起文章最让人敬仰自然是敬爱的张尚中老师所著《老汉中》,论起影像肯定是牛力老先生的《古城遗韵》与《家园记忆》耐看。张尚中老师的文字平淡随和却隽永,说雅点就是他从不谈起秦皇汉武的煌煌五马长枪,说大实话就是他不吹嘘那些人云亦云的缥缈牛皮,用一支笔静静地写下数十年里汉中人与城读之令人动容,而牛力老先生的摄影作品亦是大巧不工,那位南方来的不可理喻大师看了都直叹:牛老师的照片太能感动人,就是那样平静的画面却直击人心,没有细腻内心和深厚美学造诣根本拍不出来。
少年时光晓得牛力老师拍汉中照片拍的好,对老先生却没多少了解。好在后来有缘结识了彭老师,彭老师常常谈起这位老先生,总算让人对牛力老先生有了些许了解:
“牛老爷子是甘肃人,十几岁就参加的工作,据他自己说还是当娃娃时就爱看爱写,工作了有机会又学会了摄影,从此就开始钻研起。老汉七十年代不晓得是咋又到的汉中来工作,我那会认识他的时候老汉已经在群艺馆专门耍摄影了”。
“老汉是个正直人,不管是摄影还是做人,一点没说的。我们那时候才是小青年,一天就跟着牛老师他们几位老前辈勾子后头,人家去哪里我们也跟着去哪里,看老先生们咋拍,跟着学,有问题就问,老汉从来不藏着掖着,能说到底就说到底”。
“那时候跟着牛老师学的人多哩,老汉爱才,手把手地教,也不像现在的人搞的那么庄严,还要拜个师啥的。后面一批摄影爱好者都是牛老师言传身教过的,老汉走了这些年,经常还会想起他。这本《古城遗韵》是牛先生从九十年初没过多久就开始拍的,有空就去拍,拍了就攒着,当时汉中还没有多少人对城里四处的老建筑有意识去拍照留资料,所以你看牛先生真的很有想法,西安人常说胡武功拍了《四方城》很厉害,我们汉中也有啊,牛力老汉给我们拍了《古城遗韵》”。
彭老师谈着牛力老先生的往事,又拿出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大概拍摄于1988年或1989年初秋天,牛力老师约着彭老师等几位摄影爱好者,坐着摇晃的大轿子车来到还未开发的大佛洞采风。牛老师戴着当时流行的鸭舌帽,和缠着头帕的山民聊的笑起来,正巧被同行伙伴拍了下来保存至今。除了这两张照片,手边恰还有一张合影,这张合影拍摄于1983年,那一年10月由牛力老师与城中几位老前辈一同为汉中与县份来的摄影爱好者进行了培训讲座,会后男女老少摄影前辈与小字辈拍一张合照,距今整整四十三年。
手头这本《古城遗韵》是去年一位朋友所赠,书在案头时常阅读。这本画册成书于1996年,书中拍摄了汉中城当时所存老建筑,从丁字街饮马池开始,到东关塔尔巷东门桥再到碗铺街米市街与南团结街,又从窦家巷高家巷中学巷文化街山西会馆巷河南会馆巷东建设巷,再到明德街西大街民主街南关正街,共计拍摄了82处老宅院。在翻阅这些老宅院的黑白照片时突然就有了想法,干脆找个什么时候,按书里所拍照片顺序在城里原处找找这些三十年前的老房子都在不在,如果还在,来个旧址新拍就太有意思了。
把想法告诉行走小队的伙伴们,大家一致同意成行。这次的行走看起来是在城里并不漫长,但老宅子们都藏在深处实在难寻,大伙要求老法师担任领队,他曾在五年前深度参与了汉中城现存历史建筑普查建档,对哪里有老宅院门儿清,老法师笑哈哈同意,走嘛走嘛,出发。
《古城遗韵》这本书早有热心人扫描全本发布过,为了节省篇幅捞干的,这里只放上我们这次找到的现存书中旧宅院,若再呈现已消逝的建筑院落实在令人落寞。
1、饮马池丁字街
饮马池67号院
67号院的院门比三十年前相比保持了大致完整,只是横梁腐朽瓦片散落,需要进行维修整理,院内被住户打理的整整齐齐,房屋形制完整。
饮马池18号院
18号院院门仍是当年形制,院主人言前几年对墙体进行了加固维修,安全第一。
饮马池31号院
31号院是饮马池这条小巷里很有名的一处建筑,院门与红砖小烟囱总是能吸引人们的目光。院门与当年相比没什么变化,院内如今是一处宁静典雅的茶室所在,喝茶的人们坐在这样的院落里,真真切切能体会到什么是老汉中人的生活。
丁字街28号院
28号院是丁字街上很显眼的三层建筑,这座内有天井与贯通式楼梯的小楼目前仍有住户居住,老汉中人都习惯叫这栋楼吴家大院,也有人叫它为“卍字楼”,因解放前有慈善组织卍字会在此办公运行。这栋楼只有一楼住人,二楼三楼楼板已经不太牢靠亟需维修,一楼门厅板门上的吉祥雕花图案清晰可见。
丁字街21号院
这座院子现在开设了一家休闲俱乐部,院内整洁清净是处好去处。房屋结构与别处老房子大同小异,保护的也很不错,最精彩是正房门廊的柱础,这种组合式的八棱柱础在汉中古民居相当少见,石雕实在精美,能近距离看见实在有眼福。
丁字街北口二层楼
这栋两层小楼进行了加固,装修一新。丁字街是汉中城内清代与民国时期居民保存最完整的地方,除了原住户爱惜保护,也与如今有很多酒吧茶室选择来此租房营业,对老宅院进行修缮维护有关。很多地方常把古旧房屋供起来保护,断绝了房屋的生活使用属性,让老房子成了冰冷冷的标本实在可惜。房屋有人住,人对房屋勤加照顾,房子与人有机结合起来会让建筑更美。
丁字街南口150号小楼
这栋楼就不用多说了,早已成白裙少女们的打卡胜地。除了这几栋建筑,牛力老先生当年在丁字街还拍摄了32号、80号等就几处院落,这次我们来转悠未能进去看看,但它们都还在。
2、东关
群贤毕至照壁
群贤毕至照壁与吴家院子如今是东关西口唯二仅剩的老建筑,这座照壁原是商会人士修建,历经岁月风雨见惯了人来人往。前些年有传言说这座照壁被谁拆走拉去了什么庄园——这是谣言,这座照壁被好好地保护在密闭的铁棚里,随着东塔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完善,照壁会很快和大伙儿再见面。
文公祠照壁石雕
城里百姓更习惯把文公祠叫成磨子桥道观,很久之前护城河的流水从此处流过,河面上有座石桥名曰磨子桥,桥已逝只留下地名至今。这座照壁如今被围栏保护起来,与三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每次看到这些石雕图案总是被它的精美瑰丽震撼,同时还得骂两句——当年都是哪些个混蛋把石雕人物的头脸破坏掉,简直是丧德他妈给丧德开门,丧德到家了。
东关正街207号
207号院仍有住户居住,这座院儿最特别之处在于中间过厅的四根立柱,保存的相当完好,可以说是汉中城里独一份。
东关正街249号院
249号院的门楼变化不大,门枋上的门簪、垂花柱、穿插麻叶枋、花筒都保存完好,难得,难得。只是院子的房屋早已变了模样。
东关正街304号院
这座院子的门牌号现在变成了308号,砖雕门口与街道隔着一条深深甬道,这座青砖门楼与三十多年前的旧照片模样变化不大,木门簪与砖雕垂花以及东侧的小影壁保存完好,想来这座院子过去的主人一定是财大气粗,精心修筑的门楼舍得用料,过了百多年时间仍然矗立在此。
东关正街308号院
当年在照片中注明这座院子是308号,现在的门牌号为304号。这座院子门时常挂着锁,好在前年曾有幸进去看了一圈,主人爱护房子,没什么太大变化。
东关正街362号院
362号院是东关正街被望江路与梁州路分割后,中间部分靠东边最后一栋民居院子。这座院子的门楼样式简朴,昔日的雕花门簪变成了光秃秃模样。
东关正街268号院
说起268号院,老东关人不一定反应过来它在哪儿,但要说“南药司院子”,大伙马上就晓得就是核桃树后面的深院子嘛。最早的南郑药材公司就开设在这座深深庭院里,几十年前这座院子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与如今的破败僻静完全两样。
这栋院子与隔壁的256号院同属清代从湖南来汉中经商的贾家院落群,贾家院楼群从南井巷开始一直到东边杨家院子,房屋花园规模庞大,各房之间开有小门,家族里的人从西走到东不用走东关街道,过数道小门即可。268号院保存最完整的房屋在最深处,这栋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房屋还保留着原始形制,看样子几年前似乎还有住户居住。
老法师带着我们走进256号院深处,到了最里面一栋房屋前,感叹六十多年前他曾在此就读东关托儿所,还记得托儿所里有位殷老师……
东关后街100号院与168号院
这两座位于东关后街东尽头的院子实际上是套在一起的大院落,老东关人都叫它为林家院子。林家清朝时从浙江迁徙到汉中,繁衍成立大家族自然要修起大院落,整体的林家院子北门开在正街,南门开在后街,好多人以为中间是通的,实际上并不相同,大概在很早时两房家族就在中间修起了界墙,林家过去曾出了一位林仙客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是民国时期的汉中大教育家培养人才无数。三年前我有幸曾在这座院子对院子住户林老伯进行过口述史访问,林老伯是位平淡安详的老年人,幼时从未享受过祖荫,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退休后又悉心照料老伴,林老伯在院子说起自己的少年青年往事,说起院子里那些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门窗,这些场景历历在目。
林老伯不幸在那场突然的放开中感染疾病去世,老伴被儿子接走照料,这座院子从此就锁起了门。我们来到门前看见一片凌乱萧瑟有了一点怅然,在旁边的楼上俯瞰院子里野草丛丛,见识过这栋院子瑰丽的人都曾赞叹它的精美,它又曾被林老伯那样悉心维护照料,愿它长长久久。
东关后街134号院
后街的134号院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院主人也饱受游客闲逛乱闯之苦。我们悄悄在门口瞥了一眼就赶紧离开,为了自己的眼福而去随意打扰别人正常生活,这样的做法要不得。
东关正街270号院附10号门楼
这座砖木门楼藏在僻静深处,它其实是曾经鲜花盛开的贾家花园二门。贾家花园早已泯灭在时光里,唯独留下这座门楼还能让后人晓得一点儿痕迹。
从正街一路走出来,站在凉粉楼上看看湛蓝天空下的东关,大家都不约而同说了粗话:真XX的,拆得太厉害了!
有一位老东关曾说过,东关老房子里最华美瑰丽的全被拆掉了,剩下所能见到的老房子与那些拆掉的实在没法比。城市需要新陈代谢,拆旧修新很有必要,但东关目前这个样子谁看了都一声叹息,那些破败的院子正是整个东关正街古民居的缩影,破败,落寞,似乎谁都在管,又似乎谁都不管。不晓得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多久,也许要等到建筑们彻底垮掉,等到住户们彻底老去,有位深深了解内情的老兄又说,这怕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但愿这个难题会有解开的一天。
3、中山街,伞铺街、南关正街
中山街133号院
中山街133号院变化不大,院内比当年显得更拥挤了些,这棵Y字型树杈的树子竟然还在,与三十年前相比它并未长高多少。
伞铺街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九十年代重见天日,随即就被深藏保护起来直至今日。画册里的文字说明有误,“崇祯二年”实为1629年,原文中的“一三六九年”则对应为明洪武二年,关于这座琉璃照壁专门请教过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讲最初修建于洪武二年,在崇祯二年又经修缮,那么原文若以崇祯二年重修作为起点,则公元纪年应该为一六二九年。
幺儿拐石桥旁的老房子
幺儿拐的石桥还在,雕刻精美的栏板已经埋在地面以下,或者说不晓得还在不在。画册里标明这座桥叫“明珠桥”,不晓得是否与十号信箱那座老桥重名,还请知晓的先生赐教,石桥在,桥边的老房子已经不在了。
南关正街36号院附13号
南关正街也是拆的七零八落,为了找到照片里这栋房屋很是转了几圈,好在有位热心的居民婶婶看了照片说有可能是姚家大院,人家喔是四合院哩,谢过婶婶指点就走进院子,院子早已不是当年的宽敞模样。一间房前坐着一位伯伯乘凉,伯伯挺热情地打着招呼,随即询问伯伯照片里的房屋是否就在这里,伯伯说门牌号没错,但是房子已经遮严实了,又问伯伯认得出照片里跳皮筋的两位小姑娘吗,伯伯摇摇头说这实在是认不出来了。
4、北街口西北川主庙巷
川主庙巷深处的两层砖石小楼在城里挺有名,有老先生说起房子修建年代非常早,差不多在同治年间,听得小孩子张大嘴巴“竟然这么早”!这栋房子曾有一家大德医院,据说民国时期汉中第一台X光机就安置在这里,当然后来大德医院肯定没有了,房子变成了居民住所。我少年时有位伙伴的外婆家就住在这儿,伙伴谈起他的外婆,说有一年秋天午后他在院子里看书看的睡着了,迷迷糊糊觉着身上很暖和,睁眼一看是外婆老人家轻轻把薄毯子盖在他身上……
现在这栋房子被一位妙人悉心照料着,有这位妙人在,房子每天都很快活。
5、东建设巷
照片里这座雕砖门楼我幼年时似有印象,它应在广电公司对面这片聚落里的某处。没得进去找找,但愿它还在,估计已经不在了。
6、中学巷汉南书院
最后一站来到中学巷汉南书院深处,画册照片里的石桥虽换了形式,但位置扔在原处。一位八十年代曾在一中读书的好大哥说起,当年王校长励精图治抓教学,汉南书院的走廊与石桥边树下,朝朝都有朗朗读书声,他那时手里捧着书,嘴里嘟嘟囔囔读英语,眼睛却看着一位女孩,女孩穿着白衬衫红裙子坐在廊下聚精会神读书实在好看。老哥又道要不是当年高考英语没考好,洒家估计早去了大洋彼岸潇洒啦……
在城里转悠了一个上午,把《古城遗韵》里所能找到的房子都看了大概,小伙伴们并没有多累,情绪上却有了点别样感觉。一上午见到的房子有些破败有些依然精致,比照片拍摄年代少了些许烟火气,这也都是些没办法的事,除了画册中的老房子,我们也进了几座挂着古民居铜牌的院子看看,大部分保护情况堪忧,有住户们见着我们好奇地看这看那,忍不住就吐槽起来:一天倒是不停来人看,看了有啥用么,房子都烂成这个求势子啦。我们听了住户吐槽也只好陪着一起苦笑,这个问题,嗯,这个问题想要解决就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呢。
仔细算算我们找的房子只是牛力老先生书中拍摄总数的一小半,还有一大半已经荡然无存,这些房子实在要比现存房屋更加精美瑰丽:
东关方向:7号院,12号院,29号院,41号院,76号院,105号院,111号院,135号院,157号院,180号院,188号院,403号院。
东门桥方向:皮坊街16号院,南团结街6号院,80号院,117号院,128号院,塔儿巷5号院,23号院,58号院,62号院。
城内东南方向:石灰巷6号院,草堂寺巷7号院,南大街67号院,汉中路7号院,中学巷6号院,33号院,35号院,窦家巷4号院,7号院,19号院,25号院,27号院,高家巷19号院,文化街47号院,山西会馆巷12号院,17号院,19号院,莲花池6号院,河南会馆巷5号院。
城内西南方向:明德街教堂建筑群,西大街49号院,63号院,113号院,138号院,民主街68号院,75号院。
芊芊女士老师第一次参加行走小队活动,中间休息时她带着速写本在望江路十字与饮马池巷画着速写。伙伴们惊奇地看着她刷刷刷没一会就画出眼前景象,忍不住夸赞起来,芊芊女士特别谦虚,说我这画的是啥嘛,不能看不能看。
走在寻找老房子的路上,她说起童年时和母亲去东关老宅子看望外婆,好不容易走到东门桥口口上,东关正街看不到尽头,小姑娘一边走一边问着妈妈,啥时候才到嘛啥时候才到嘛,妈妈摸着她的头说快啦快啦,走到外婆家时方才喘一大口气,仿佛已走了一万年之久。
我想起九十年代某年冬天,哥哥带我去南关正街他奶奶家玩。南关正街在清晨时弥漫着蜂窝煤的轻烟,到了哥哥的奶奶家,老房子里很暗,老人家拉亮电灯,从斗橱里摸出两个生鸡蛋,我惊奇地看着她把鸡蛋磕破倒在洋瓷碗里,再倒进开水一边冲一边用筷子搅圈圈,等到碗里有了朵朵蛋花就招呼我和哥哥喝,这玩意儿我是第一次见,闻着蛋腥气又不好拒绝,哥哥看出我的尴尬,先是放白糖,喝不下,接着又放盐,我已经忘了那天是如何喝完那碗又甜又咸的开水蛋花。
我们寻找老房子看老房子,其实也不是只爱建筑之美,房子再精美也要人住着才好。一栋老房子灰飞烟灭,住在老房子里的人的几十年上百年生活也随之泯灭,想想实在有些可惜:
我们那遥远而平淡、清贫又容易满足的时代终究远去了。
来源:东塔北路晚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