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东接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巴州、南江二区县,北连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区县。通江县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62.5%,被列为“三江源”保护区,是中国74个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之一。境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王坪旅游景区、巴中市诺水河景区、空山天盆旅游景区、唱歌石林旅游景区等。#四川#
历史沿革
县域在商周、春秋属巴国,秦属巴郡,西汉为巴郡宕渠县地。东汉为巴郡宣汉、汉昌两县地,蜀汉及晋因之。南朝梁为遂宁郡始宁县地。北魏正始中(504-508年)侨置符阳县。同置其章郡,属巴州。西魏大统中(535-537年)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属巴州遂宁郡。废帝元软间(552一553年)分始宁县地置白石县,属其章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其章郡,省诺水县入始宁县,以符阳、白石两县属集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析始宁、归仁两县地置广纳县,并属万州。七年(624年)省诺水县入始宁,八年(625年)复分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并于县治置壁州,属山南西道。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六月,于壁州东三乡之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天宝元年(742年)八月,更壁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更太平县为东巴县(后名巴东县)。乾元元年(758年)更始宁郡复为壁州。前蜀、后蜀因之,宋乾德四年(966年)省东巴入通江县。五年(967年)又省广纳入通江县。熙宁五年(1072年)废壁州,省符阳、白石两县入通江县,属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县为上通江、下通江两县,皆属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上、下通江县入曾口县。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因之,清属保宁府。1912年后属嘉陵道。川陕苏维埃政府时期,废通江县而置赤北、赤江、红江三县和苦草坝、洪口两特别区。并于通江城置川陕省,三县、两特别区隶之。1935年春废三县、两特别区复置通江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后属川北行署达县专区。1953年属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3年10月属巴中地区。2000年12月,巴中撤地设市,县属巴中市。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通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以下基层组织仍沿用民国旧乡镇公所制。县辖4区、20乡镇。同年底,为“减租退押”所需,增置9个支点区,分别隶属于4个行政区署。乡、保、甲仍旧。
一区:治城关镇。辖一(治城关镇)、二(治广纳)、三(治铁佛)支点区。
二区:治永安场。辖四(治永安)、五(治长坪)支点区。
三区:治涪阳坝。辖六(治涪阳坝)、七(初治青峪口,后迁平溪)支点区。
四区:治洪口场。辖八(治洪口场)、九(治至诚)支点区。
1951年2月,将重点减租的诺江、毛浴、广纳、涪阳、草池、民胜、沙溪、至诚及半个三溪乡共9个半乡镇,首批划为24个乡、165个村。其余10个半乡也随废旧制。9个支点区转为行政区,并取代旧置区署。是年底,县辖9区、51乡、1镇。
一区(民胜区):由城关镇移治鹦歌嘴。辖苗南、何家、毛浴、瓦室、药洪、民胜、大兴、杨柏8乡和城关镇。
二区(广纳区):治老官庙。辖广纳、三溪、东山、人和、双凤5乡。
三区(铁佛区):治刘坪场。辖铁佛、三合、麻石、复兴、云昙5乡。
四区(永安区):治永安场(苦草坝)。辖永安、烟溪、碧溪、泥溪4乡。
五区(长坪区):治长坪。辖檬坝、铁溪、河口、新文、长坪5乡。
六区(涪阳区):治涪阳坝。辖草池、维新、涪阳、新场、陈河、白院(1951年11月17日划归南江县)、回龙7乡。
七区(初名大公区,治青峪口,后迁治平溪坝,更名平溪区):治平溪坝。辖大公、平溪、菜黄、砥坝、板桥、新华、新潮、碑坝、前进8乡。
八区(洪口区):治洪口场。辖洪口、沙溪、文胜、松溪、澌波5乡。
九区(至诚区):治沙坝子。辖至诚、龙凤、芝苞、板凳4乡。
1952年建乡划政时,增置瓦室、麻石、碑坝三个区。同年,纳巴中县花溪区地置太平乡来属。全县辖12区、1镇、103乡。
民胜区(一区):纳巴中县花溪区地置太平乡来属。划涪阳之维新乡来属。析民胜乡地置长兴乡,析苗南乡地置厍洪乡,析民胜、维新乡地置民新乡。划苗南乡归广纳区属,划药洪乡归至诚区属,划瓦室、毛浴归瓦室区属,又划出城关镇。共辖民胜、杨柏、大兴、维新、长兴、太平、何家、厍洪、民新9乡。
广纳区(二区):析广纳、人和、三溪乡地置梓潼、石庙、白庙乡。纳民胜区之苗南乡来属,划双凤乡归铁佛区属。更人和乡为檬子乡。共辖广纳、三溪、檬子、梓潼、东山、龙溪、石庙、白庙、苗南9乡。
铁佛区(三区):析铁佛、复兴二乡地置长滩乡、曲滨乡。纳广纳区之双凤乡来属。划麻石、云县、三合乡归麻石区属。共辖铁佛、复兴、双凤、长滩、曲滨5乡。
麻石区(四区):新置区。纳铁佛区之麻石、云县、三合乡来属。又置竹新、印鼎、新建、春在乡,共辖7乡。
瓦室区(五区):新置区。纳民胜区之瓦室、毛浴乡来属,析民胜区之药洪乡地置药铺乡来属。又析毛浴、瓦室二乡地增置兴隆、浴溪、新溪、长胜乡。共辖瓦室、毛浴、兴隆、浴溪、新溪、长胜、文胜、药铺8乡。
永安区(六区):析永安乡地置会家、钟凤乡,析泥溪乡地置梨园乡,析碧溪乡地置龙门乡。共辖永安、钟凤、惠家、烟溪、壁溪、龙门、泥溪、梨园8乡。
长坪区(七区):析铁溪乡地置中和、什字、甑子乡,析檬坝、河口乡地置空山乡。共辖铁溪、檬坝、河口、新文、长坪、中和、什字、甑子、空山9乡。
洪口区(八区):析洪口、松溪、沙溪乡地置中林、向家、董溪、新民、马口场、盐井乡。共辖洪口、沙溪、郭溪、松溪、澌波、中林、向家、董溪、新民、马口场、盐井11乡。
至诚区(九区):析至诚乡地置板凳、长乐、塘房乡,析龙凤乡地置战胜乡,析芝苞乡地置唱歌乡。又纳民胜区之药洪乡来属。共辖至诚、龙凤、芝苞、板凳、长乐、塘房、战胜、唱歌、药洪9乡。
涪阳区(十区):析陈河乡地置中峰乡,析新场乡地置永兴乡。划维新乡归民胜区属。又析民胜区何家乡地置七水乡来属。共辖涪阳、草池、回龙、新场、陈河、中峰、永兴、七水8乡。
平溪区(十一区):析平溪、砥坝两乡地置柳林、楼子、铁厂乡。划碑坝乡为碑坝区属。共辖平溪、大公、蔡黄、板桥、张家、砥坝、柳林、铁厂、楼子、金鸡10乡。
碑坝区(十二区):1952年4月底至5月初,以碑坝、朱家坝、福城三乡地建区。共辖碑坝、新潮、前进、福城、坝溪、灰滩、西河、广家、松树、马元10乡。
城关镇:自民胜区划出,为县属镇。
1953年,析一区何家乡地置千佛乡,析三区复兴乡地置土门乡,析五区药铺乡置新胜乡,析兴隆乡地置红胜乡,析六区泥溪乡地置沙坪乡,析七区河口乡地置工农乡,析空山乡地置从新乡,析铁溪、什字乡地置大河乡,析铁溪、新文乡地置田嘴乡,析八区洪口乡地置草坝乡,析九区龙凤乡地置和平乡,析芝苞乡地置龙潭乡。更五区瓦室乡为永胜乡,并置瓦室镇。划洪口区文胜乡归瓦室区属。更向家为九层,甑子为正直,张家为新华,柳林为临江,朱家坝为前进,松树为白玉,并废郭溪、金鸡两乡。全县辖12区、113乡、2镇(区辖镇1个)。
1954年析洪口区新民乡地置胜利乡,析永安区永安乡地置小坪乡。同年12月,划出马口场一带归万源县属,划出碑坝区所属的碑坝、前进、福城、坝溪、西河、广家、马元、白玉8乡归陕西省南郑县属,碑坝区所属的灰滩乡划归南江县属。废瓦室镇并更名瓦室乡。是年,县辖11区、106乡、1镇。
1955年调整行政区划,将部分小乡或合并,或入大乡之中。又废麻石区,将所属的乡村分别划归铁佛、广纳、瓦室三个区,全县调并为10区、78乡、1镇。
民胜区:省民新乡入维新、大兴两乡,省厍洪乡入广纳区苗南、春在两乡。辖8乡。
广纳区:省白庙入广纳乡,省龙溪乡入铁佛区铁佛乡,省厍洪乡部分乡地人苗南乡,省麻石区竹新乡入春在乡来属。辖8乡。
铁佛区:省麻石区印鼎乡人麻石乡来属,又三合、云昙两乡划人。辖8乡。
瓦室区:省新溪乡人文胜乡,省红胜乡人兴隆乡,省新胜乡入药铺乡。又纳麻石区之新建乡来属。辖8乡。
永安区:省梨园乡人泥溪乡,省龙门乡人壁溪乡,省小坪乡人永安、沙坪两乡。辖7乡。
铁溪区:由长坪迁治铁溪,更名铁溪区。省大河乡入铁溪、什字两乡,省田嘴、正直两乡人铁溪乡,省工农乡人河口、檬坝两乡。辖9乡。
洪口区:省马鞍乡入沙溪乡,省九层、草坝二乡入洪口乡。辖9乡。
至诚区:省塘房乡入至诚乡,省战胜、和平二乡入龙凤乡。辖8乡。
涪阳区:省七水乡入草池、何家两乡,省永兴乡入新场乡,省中峰乡人陈河乡。辖5乡。
平溪区:省蔡黄乡人大公乡,省新华乡人板桥乡。辖8乡。
城关镇:单设,不辖乡。
1957年复置曲滨、新华、新胜、梨园、工农、九层、和平、永新(原永兴乡)等8乡。是年,县辖10区、1镇、86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普遍改乡为公社。全县划为10个区、74个公社。
民胜区:何家、千佛两乡合并成立赤江公社,长兴、太平两乡合并成立太平公社,更维新名火炬公社。辖6个公社。
广纳区:更广纳名火锋公社,更东山名东风公社。辖8个公社。
铁佛区:土门、复兴两乡合并成立复兴公社,麻石、云昙两乡合并成立和平公社,更铁佛名平坝公社。辖7个公社。
瓦室区:省新胜乡入药铺公社。辖8个公社。
永安区:省梨园乡入泥溪公社,更烟溪名中坝公社,更壁溪为先锋公社,更泥溪为赤北公社。辖7个公社。
铁溪区:省工农乡入河口、檬坝两公社,省从新乡人空山公社。辖8个公社。
至诚区:龙潭、芝苞两乡合并成立芝苞公社,省和平乡人龙凤公社。辖7个公社。
洪口区:析洪口乡地置九层公社。辖10个公社。
平溪区:省新华乡入板桥公社,更大公乡名青峪公社。辖8个公社。
涪阳区:省永新乡人新场公社。辖5个公社。
城关镇:不辖公社。
1959年,更和平公社为麻石公社,更中坝公社为烟溪公社,更先锋公社为碧溪公社,更赤北公社为泥溪公社,更火锋公社为广纳公社,更东风公社为东山公社。
1960年,省广纳区檬子公社入广纳、梓流二公社。
1961年11月24日,划洪口区沙溪、盐井、新民、胜利和至诚区板凳、瓦室区文胜等6个公社置沙溪区。析民胜区太平公社复置长兴公社。是年,县辖11区、1镇、74个公社。
1962年,析至诚区芝苞公社复置龙潭公社,析铁佛区麻石公社置云县公社。次年7月1日复置麻石区,划铁佛区麻石、云昙、三合,瓦室区新建,广纳区春在等5个公社隶麻石区。是年,县辖12区、1镇、76个公社。
1964年,更铁佛区平坝公社为铁佛公社。
1967年,为适应“文大”的政治气候,普遍更改公社名称。
1973年7月,“文大”中所更改的公社名称作废,仍恢复公社原有名称。
1981年开展地名普查时,对县内11个在达县地区内的重名公社、镇,经批准更名。铁佛区更双凤公社为双泉公社,更复兴公社为文峰公社,更长滩公社为跑马公社;至诚区更龙潭公社为俞家河公社,更龙凤公社为群力公社;沙溪区更新民公社为凉风垭公社;铁溪区更中和公社为朱元公社,更河口公社为向东公社;平溪区更板桥公社为板桥口公社;涪阳区更回龙公社为回林公社;城关镇更名为诺江镇。同时,对县内同名的生产大队和以序数字码为编号的生产大队,一律改按当地地名命名。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改生产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居民小组。县辖12区、1镇、76乡。
同年,通江县人民政府地名领导小组公布和施行各区、镇、乡、村、街道标准名称。
1985年,群力乡复名龙凤场乡,向东乡复名两河口乡。同年,将赤江乡的城北、城东村,春载乡的梨树垭村、苗南乡的城西村按原建制划归诺江镇管辖。
1986年,撤铁佛乡,设置铁佛镇。至此,全县辖12个区、1个区级镇(诺江镇)、1个乡级镇(铁佛镇)、75个乡、524个村、3310个村民组、8个居委会、49个居民组。
1988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铁溪、平溪、涪阳、瓦室、洪口、麻石撤乡建镇,是年,全县辖12个区、1个区级镇、7个乡级镇、69个乡;下辖524个村、3305个村民组、41个居委员、140个居民组。
1990年辖12区、8镇、69乡,41个居民委员会,524个村,3308个村民小组。
1993年,经达县地区批准,将苗南乡诺水村、城西村七组、厍洪村一、二组,赤江乡千佛村,毛浴乡新华村,新建乡阳望山村,民胜乡园顶村等7个村、39个村民组划归诺江镇管辖。至此,诺江镇辖10个村、6个村民组、10个居委会、48个居民组。
199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扩大诺江镇的行政区域,将原赤江、苗南两乡划归诺江镇管辖;新建诺水河镇,将原楼子、新潮两乡行政区域划归诺水河镇,镇政府驻楼子。是年,全县辖12个区、2个区级镇、7个乡级镇、65个乡;下辖524个村、41个居委会。
1998年3月,又将民胜乡方山村4社划归诺江镇管辖。是年,县辖14个区(镇)、72个乡(镇)、7个办事处、524个村、28个居委会、3306个村民组、63个居民组。
2000年,全县辖民胜、广纳、铁佛、麻石、至诚、洪口、沙溪、瓦室、永安、铁溪、平溪、涪阳等12个区,诺江、诺水河2个区级镇,铁佛、铁溪、平溪、涪阳、瓦室、洪口、麻石等7个乡级镇和65个乡;下辖村524个、村民组3306个、28个居委会、96个居民组。
2017年,全县辖49个乡(镇)、524个村、44个社区、3314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县总户数26.14万户,其中农业户数20.02万户;全县户籍总人口7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66人;全县常住人口70.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9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33.86%。
2023年,全县辖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诺水河)、33个街道镇乡、324个村、43个社区、1912个村民小组、231个居民小组,年末全县户籍户数25.11万户,其中,农业户数15.63万户;全县户籍人口70.23万人。
2024年,通江县幅员面积4119.83平方公里,现辖街道办事处1个、镇30个、乡2个,324个行政村。壁州街道、诺江镇、民胜镇、火炬镇、广纳镇、铁佛镇、麻石镇、至诚镇、洪囗镇、沙溪镇、瓦室镇、永安镇、铁溪镇、涪阳镇、诺水河镇、毛浴镇、泥溪镇、两河囗镇、板桥囗镇、新场镇、杨柏镇、三溪镇、春在镇、龙凤场镇、空山镇、唱歌镇、陈河镇、青峪镇、兴隆镇、烟溪镇、长坪镇、松溪乡、胜利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