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纷纷出现9月20日婚姻登记“一号难求”的盛况。从杭州热议“920登记秒无是谁在结婚”,到广州宣告“11区民政局均已约满”,再到南京公布“超800对准新人预约”:这个谐音“就爱你”的日子,火爆程度堪比年轻人喜爱的“214”“520”和七夕。
年轻人结的婚,正越来越有新意。除了创造新的“黄道吉日”外,越来越多年轻的新人选择一边旅行一边完成“人生大事”。
5月10日实行的新修订版《婚姻登记条例》明确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给年轻人的追求带来极大便利:“人户分离”不再成为领证的阻碍,工作地、学习地、生活地,或是短期经停地,都能成为新人自主选择的婚姻登记地。
早前的七夕节,各地掀起了一波“旅行领证”小高峰。许多地方的民政部门和景区,纷纷针对年轻人领证结婚推出新的政策、创新新的文旅场景。公开数据显示,多地七夕当日结婚登记数同比出现大幅增长,广东、辽宁等地增幅超100%,上海则是创下近十年来七夕节当日结婚登记数新高。其中“全国通办”占比不小,景区登记点备受青睐。
一种新的“甜蜜经济”,正在悄然兴起。
婚姻登记纪念照。(视觉中国 / 图)
旅行领证之风兴起
8月28日下午6时,来自安徽阜阳的范女士和她的伴侣抵达赛里木湖婚姻登记中心,来完成他们本趟新疆之旅最重要的计划——领结婚证。为了顺利抢到七夕节当日的婚姻登记“入场券”,他们特意提前一晚过来排队,此时队伍前方已有30对情侣。
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七夕节当天。七夕前夜,赛里木湖婚姻登记中心大厅彻夜灯火通明,遍布大大小小的帐篷,供排队的情侣小憩。社交平台不时有线上“播报员”更新排队进展,凌晨3点已派至150号。
跟范女士一样,此次前往赛里木湖领证的近八成新人均来自疆外,队伍中还有跨越近5000公里远道而来的深圳游客。赛里木湖对于新人的强大吸引力,始于“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极致美景,还源于其中蕴含的“浪漫因子”——海拔、面积、距离等数字元素谐音“爱你情深”“一生一世”“我爱你”。而领证新人终身免门票入园的优惠政策,也让赛里木湖成为年轻人心中极具性价比的“爱情圣地”。
自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实施以来,“去赛里木湖领证”的热度不断走高,有着特殊寓意的好日子更是“一号难求”。
七夕当天,赛里木湖婚姻登记中心共完成近300对情侣的结婚登记,达到单日服务最大限度。这样的情景同样发生在“520”“521”。
赛里木湖“1314”打卡点。(视觉中国 / 图)
赛里木湖“婚登热”现象绝非孤例。这股旅行领证之风,正吹向全国各地。
不同地区,根据自然景观、历史遗存、非遗民俗、科技赋能等区分优势,将婚姻登记处由传统的政务大厅迁移至城市公园、景区、商圈、地标、历史建筑、工业遗迹等地,让婚姻登记由传统的、严肃的、流程化的同质形态,转化为因地制宜、生动鲜活、形态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依托自然景观丰富婚姻登记体验,成了大多城市的首选。以“公园领证”为起点,见证誓言的场景逐渐远离钢筋水泥的丛林,延伸至海岛、高山、沙漠、湖泊,为新人营造独特的浪漫氛围。
融入古建、非遗和民俗元素同样是大势所趋。古建筑特有的传统韵味和非遗、民俗的文化底蕴,赋予婚姻登记更具传统文化魅力的仪式感。如果说古建、非遗和民俗的运用是回望过去,还有城市通过AI、摩天大楼等现代科技元素,把“未来世界”放进婚姻登记场景,为新人创造更具“科技感”“未来感”的领证体验。
旅行领证之风何以兴起?
一方面,代际价值观深刻更迭,年轻人正在进行一场“轻仪式化”的结婚重构。结婚需要仪式,但体验性正在取代完整性,跃居评判标准之首。比起成为传统婚俗的“复刻者”“执行者”,不少年轻人更愿意成为“创作者”“定义者”,依托个人价值体系和审美偏好进行一场“自我表达”。对应到结婚的各个环节,即是“影楼风婚纱照”向“户外旅拍”、“酒楼婚礼”向“目的地婚礼”、“政务大厅领证”向“旅行领证”的逐层转变。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曾表示,婚礼是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生活的一种表现。如今,年轻人更看重自我表达,使得婚礼的体验感越来越强,新人们更注重自身能否从婚礼中获取情绪价值。
婚礼如此,婚姻登记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是政策布局不断向年轻人的需求靠近所引发的质变。2021年6月,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在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等地开始试点实施,至2023年试点范围扩大至21个省份,覆盖全国总人口的78.5%。
与此同时,不少地区尝试将婚姻登记机关迁移至公园等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积极举办集体婚礼、结婚颁证、婚恋交友等特色活动。
到了2025年,婚姻登记地域的“篱墙”被破除,多年的积淀与文旅热交融,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和动能。
从“婚姻登记”到“甜蜜经济”
婚姻登记服务场景的变迁本质上是“体验式”热潮由文旅场域外溢至公共服务,促使公共服务资源更加贴近年轻人的需求和兴趣点。年轻人收获了更具特色的婚姻登记仪式,城市的消费新活力也由此激发。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旅行登记”模式在全球都非常流行,它精准契合了当代年轻人重体验、重仪式感的消费心理。很多新人不仅是自己去婚姻登记,还会携家人同行,组团旅行持续时间长,且人生大事大家也愿意掏腰包,所以单次消费支出较高。
婚姻登记与文旅产业的联动,则进一步延长了消费链条。具体来说,婚姻登记叠加上景区、餐饮、住宿、纪念品、大型活动等文旅元素,则意味着原先仅发生在婚姻登记处的单点消费延展为多环节、多时空、多行业的“全域消费”。
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再串联起婚纱摄影、婚礼策划、蜜月度假等诸多结婚环节,婚庆产业链的消费价值还将深度释放。
因此,如何实现婚姻登记和文旅消费的有机衔接,并让领证、拍照、宴请、度蜜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的服务体系、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成为各城打造“甜蜜经济”的核心命题。若想从众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深度挖掘本地自然资源、人文风情,打造紧扣本地特色的“在地化”婚旅产品。
简单来说,要抓住“婚登+文旅”的风口,在地化婚登场景打造、婚庆与文旅全产业链融合以及系统性长期运营缺一不可。
目前而言,大多城市的实践聚焦于在地化场景打造,也有部分城市开始了更深入的实践,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婚姻登记中心为原点,在周边布局文旅业态,实现从婚姻登记到文旅场景的“即时过渡”;第二类是串联婚姻登记中心与婚庆产业园,把婚姻登记环节嵌入已有的婚庆产业链,扩大婚庆产业链的消费效应;第三类是融文化传承、产业促进和消费拉动于一体,打造综合性城市文旅名片,串联全城资源长效发展甜蜜经济。
北京的探索为第一类。在位于北京大栅栏护国观音寺的户外婚姻登记点,新人可以享受政策及婚育健康咨询、结婚登记、颁证等“一站式”服务,还能购置由老字号企业荣宝斋、一得阁、戴月轩、宏宝堂联合推出的特色纪念品——涵盖水印体验、印泥、结发笔、对章、婚书等的“甜蜜六件套”。
而从婚姻登记处启程,还有西城区民政局专门设计的领证日Citywalk“甜蜜路线”。
在这条路线,提供婚恋主题业务的“幸福联盟”成员涵盖了文化数字展、书店、瓷器、茶社、戏园、布鞋店、中式喜服店等多种业态。
仅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中心附近就新开或者转型开设了三四十家婚恋主题的商家。除此之外,老胡同也成了天然的摄影棚,领完结婚证后,不少新人都会沿着胡同拍照,带动了跟拍摄影业务的壮大。
杭州“桃花湖模式”为第二类探索的代表之一。依托婚庆产业园,整合婚庆产业链,为新人提供从婚礼策划、婚纱拍摄、婚品采购,到婚庆喜宴、幸福车队,再到目的地婚礼、蜜月旅行的一站式、全流程的专业服务,是多地近年进行婚庆产业转型的共有逻辑。与婚姻登记中心的联动,则为撬动更大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可能。
“桃花湖模式”以杭州市上城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和桃花湖公园婚庆产业园为容器,通过创新“婚登+产业+文旅”模式,植入婚姻登记、人才交友等复合场景,形成从相亲交友到婚宴庆典的“全周期服务闭环”,由此突破了桃花湖公园单一的休闲功能,成为集婚庆产业、民政服务、文化展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爱情主题公园。
青岛的探索则更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为第三类实践。近年来,青岛锚定“海誓山盟,浪漫青岛”IP,依托区域内的“山海湾城”、历史建筑、地标、红色文化、传统民俗等元素,培育了安娜别墅、邮轮母港、即墨古城、云上海天等10处特色婚姻巡回登记点和涵盖经典浪漫线、山海奇缘线、文艺风尚线、邮轮蜜月线、星空露营线等10条婚恋旅游主题线的“青岛爱情地图”。
青岛“最美婚姻登记处”安娜别墅。(视觉中国 / 图)
与此同时,青岛充分整合“婚、恋、购、影、宴、住、游、娱”产业生态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从恋爱到婚礼、蜜月的全周期甜蜜经济场景,致力于打造面向“全区域、全要素、全人群”的国际知名婚恋目的地。此外,还通过打造婚恋文化特色活动、发布“目的地婚礼”城市主题曲和MV等方式持续提升IP热度。
领最浪漫的证,旅最好玩的行
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正呈现出盎然生机。随着文旅规模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开始涌现。而经过近两年“网红城市”的更迭交替,城市文旅也从单纯的“流量之争”迈向“价值创造”。
不少城市尝试破解“千城一面、千景一貌”的现象,铆足干劲挖掘其在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在地美食乃至赛事、演出、特色活动等旅行热点要素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提炼专属的文旅标签。
如今“婚登+文旅”拔节而起,为差异化文旅提供了一种新解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其一是在结婚率连年走低的背景下,“婚旅热”的可持续性仍需关注。虽然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以来,多地结婚登记数“捷报频传”,但有不少人担忧这是大量流动人口异地登记需求瞬时爆发带来的短期变化,而非年轻群体结婚意愿的切实提升,结婚率下降趋势难以完全逆转,其热度最终会回落。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国结婚登记数量显著下降。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为2007年以来最低,较上一年减少157.6万对,降幅达20.5%。
适婚人群萎缩是结婚登记数量下降的一大客观因素,而婚姻观念转变、经济负担大、社会预期偏弱等主观因素则进一步降低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30岁人口未婚率已经由2015年的15.41%上升至2023年的29.97%。
与此同时,异地婚姻登记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共享、调档手续繁琐也打击了部分新人的积极性。
其二是部分城市热度过高,可能造成婚姻登记的“虹吸效应”。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曾分析,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后,人口流入较多的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地的结婚登记数量占全国比重将会提升,而一些人口外流较多的中小城市、县域地区婚姻登记人数占全国的比重会明显下降。
除了人口流入高地外,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也出现了结婚登记数量飙升的现象。
“一头热一头冷”带来的影响是,热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与小城市、县域地区公共服务资源过剩可能并存。一方面,热门城市“一号难求”导致新人预约排队的时间大幅增加,影响婚姻登记体验,而工作人员也可能面临着过载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人口外流地婚姻登记处门可罗雀、鲜有问津。
结婚遇冷的逆转仍待降低婚育综合成本、营造婚姻友好环境、完善婚姻服务和家庭支持体系等一系列系统性变革。
而在既定的结婚规模下,对于婚姻登记热门地而言,应充分发挥民政、文旅、商务、公安等多部门的协同作用,构建“婚登+文旅+消费”全链条服务体系,串联起从婚登到婚庆全流程乃至全域的消费场景,在保证服务质效的前提下,充分激活“甜蜜经济”活力。与此同时,积极运用科技赋能,通过破解跨区域信息实时共享问题、线上预审缩短实际办理时长等方式升级智慧服务体验。
对于人口外流地,则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避免同质化竞争,把握甜蜜经济的“长尾市场”。换句话说,应根据本地资源特征锚定区域周边群体,明晰目标市场和客户需求,严格针对这一细分市场,创造“在地化”的婚登文旅消费产品和服务优势。
文旅产业正逐步迈向精细化,对于所有城市而言,差异化打造更多“轻体量、深体验、重个性”的在地化文旅场景,久久为功,或为破局之道。
南方周末研究员 郑颖琦
责编 戴春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