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就要开始了
想知道在“生物圈”里上班的“酸爽”吗?
今天就来解锁
“我在生物圈当打工人”第二弹
打工人
蔡海燕,48岁,土生土长的天目山人,在天目山开了一家民宿。要说最懂天目山浪漫的人,她可以排得上号。
体验员
蔡如生,62岁,杭州滨江人,退休后想成为“山民”,牢牢抓住了这次体验机会。
·工作地:天目山澄境民宿
·KPI:待客、疗愈、观星……当一天的民宿老板
6:00
猛吸负氧离子,今儿这“班”入股不亏
清晨6点,62岁的蔡如生就醒了。
不是因为认床,而是想到今天要在澄境民宿当一天老板,心里透着股兴奋。
快到7点了,蔡如生赶忙往一楼大厅走去,住客们也正陆续在这儿集合。他快步走到民宿老板蔡海燕身边,跟着她一起做准备,接下来,他们要带大家走进林间,开启一场“森林疗愈之行”。踏出民宿大门,一股凉丝丝的空气便裹了上来,混着松针的清香与泥土的温润气息。
从民宿前往天目山大树王景点的山路,恰好是5.2公里。蔡海燕为大家介绍:“这段路有个浪漫别称——‘520道路’!”漫步其间,千年柳杉舒展枝叶撑起浓荫,清冽山泉顺着石缝潺潺流淌,伴着叮咚水声前行,每一步都浸在山野的惬意里,连时光都仿佛慢了下来。众人踩着松软的落叶慢跑;行至林间空地,住客们三三两两地散开站立,有人抬手舒展身体,练起了八段锦,有人则伴着清脆鸟鸣,静静沉入森林冥想。
▲520道路
森林疗愈,是入住澄境民宿独一份的特别体验——民宿老板蔡海燕有着专业的森林康养师资质,每到清晨,她会带领住店客人走进林间,让大家在自然的环抱中接受身心的双重洗礼。今天有蔡如生从旁协助,帮着招呼住客、提醒动作要领,这场清晨的疗愈之行,更添了几分贴心的默契感。
来自慈溪的赵栋青,正是被这份疗愈力打动的客人之一——他已连续两年带着家里长辈来这儿。长辈们年纪大了,常年受睡眠浅的困扰,没想到,住到山里不过三天,原本要靠助眠才能入睡的老人,不仅能快速入眠,夜里醒的次数也少了。今年再来时,赵栋青笑着说:“家里老人早早就盼着进山,说这里的‘自然疗愈’,比啥都管用。”
▲森林冥想
这番话,恰好道出了蔡如生的心声。“这里负氧离子高达13万,比城里的公园强百倍。”蔡如生说,他以前也在小区练八段锦,可在这儿不一样——耳边是鸟叫,眼前是参天的古柳杉,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像唱歌,练着练着,整个人都松下来了。“以前觉得退休了就是在家歇着,后来越来越喜欢往山里走,在大自然里面,精气神都不一样。”蔡如生擦了擦额头的薄汗,笑着说,这是自己在城市从来没有的体验。
9:00
快来尝尝定制的山味早餐
练完八段锦,一行人刚回到民宿,蔡如生没顾上歇片刻,就跟着蔡海燕往厨房快步走去。
“今天有两位客人血糖高,早餐得专门准备无糖的。”走在前面的蔡海燕一边掀开厨房门帘,一边回头跟他解释,手还没停下——从墙角的竹筐里拿出带着露水的本地青菜,叶片上还沾着些许泥土。“这些食材都是从周边村民家里收来的,鸡蛋是散养的土鸡蛋,新鲜时蔬也是后山种的,全是天目山的本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天目山镇西游村人,蔡海燕在2018年就从外贸行业转行回到了家乡,开了这家民宿。民宿坐落在天目山海拔900多米的山坡上,是山上地理位置最高的民宿——得天独厚的海拔与保护区的生态屏障,让这里成了远离喧嚣的“天然氧吧”。“享受山里的好环境,吃着山里的新鲜菜,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山民的幸福感嘛!”此刻,这句话和厨房飘出的淡淡烟火气格外契合。
“我来吧!今天我是老板。”蔡如生嘿嘿笑着,在蔡海燕的指点下,挽起袖子,熟稔地接过玉米剥起粒,又把洗净的水果码进瓷盘里;等餐食备好,他端起餐盘,小心翼翼地摆到客人的指定座位上。“以前在家也就给老伴做做饭,没想到今天要给这么多客人准备早餐,还得兼顾特殊需求,倒觉得挺有意思。”
14:00
什么?房间名竟然还藏了秘密?
中午过后,住客们陆续收拾行李退房,民宿的布草整理工作也跟着忙碌起来,蔡如生反倒乐在其中。他跟着蔡海燕一间间检查客房卫生,从抻平褶皱的床单,到仔细更换干净枕套,每一步都做得有条不紊。
也正是在这忙碌的间隙,他才留意到民宿房间名里藏着的巧思——“天目铁木”“天目杜鹃”……每一个名字背后,对应的都是天目山的珍稀植物。“以前只知道天目山有大树王,哪晓得还有这么多特别的植物。”蔡如生忍不住感慨,眼里满是惊讶。
见他这副模样,蔡海燕笑着解释:“当年我回村开这家民宿时,就特意把每间房都用天目山的植物来命名。想让大家还没出门逛山,从住的地方就能先摸到点山里的门道,多了解天目山。”
20:00
别着急睡,我带你去看银河!
到了晚上,蔡海燕提议去山顶观星,蔡如生便带着住客们欣然同行。山里的夜格外黑,抬头却满是惊喜——满天星辰像撒落的碎钻,银河清晰地横亘夜空。蔡如生指着星星,给身边小朋友讲解牛郎星、织女星,接着又自顾自地说:“这儿的星星真亮,在城里顶多只能看见几颗亮星,好像也顾不上看星星。”
▲图片来源天目山
蔡如生想起自己第一次来天目山的缘由——就想找个海拔高、空气好的地方休养一段时间。“以前说起浙江的山,总想到雁荡山、莫干山,没想到一来天目山就不想走了。”
“这一天下来感觉怎么样?”蔡海燕问道。
蔡如生转过头来想了下,说他突然想起一句话,“就是这句山居是福,以前不懂,我现在懂了。”
蔡海燕
推开窗就是日月星光
我总爱跟客人念起徐志摩在《天目山中笔记》里写的那句——“在天目山,日的光,月的光,星的光,全是你的。” 现在每次说这话,我都觉得特别踏实,因为这句话早已经“长”进了我的澄境民宿里——推开客房的窗,清晨的日出会把山尖染成暖金色,夜里的月光会洒在窗前的横梁上,抬头就是缀满星星的夜空,不用刻意寻找,天目山的光,就这么落在你眼前。
我跟天目山的缘分,打小就刻在骨子里。我是西游村土生土长的娃,父亲年轻时是村里的村长,1993年那会儿政府要修青龙公路,父亲挨家挨户去跟乡亲们商量。其实哪用多劝啊,大家心里都盼着天目山能越来越好,好多人主动腾出家里的地,就盼着路能早一天通。到1996年公路开通那天,村里好多人都去路边看,看着汽车开进来,眼里都亮堂堂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山里长大的,听着山泉声、看着古树影,对这片山的感情,早比山脚下的溪流还深。
以前我在外贸行业做了好些年,可心里总惦记着家乡的山。2018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回来,开了这家澄境民宿。我没想着只是做个歇脚的地方,更想把它变成一个窗口——让来的人能透过这扇窗,真正摸到天目山的文化,不是只听说 “大树王”,还能知道山里的古柳杉、珍稀的草木,知道这片山藏着的故事。
就像民宿附近那16棵古柳杉,那是天目山最显眼的 “标识”,树干粗得要几个人合抱,枝桠伸展开能遮出好大一片荫凉。为了能更好地带着客人感受山里的好,我后来还考了森林康养师的资质,天气好的时候,就领着大家在林间走一走,教他们认认路边的植物,讲讲古树的年岁,让大家不是 “走马观花”,而是真的能静下心来,感受天目山的好。秋天的时候尤其美,站在高处往下看,天是透亮的蓝,空气里都是草木的清香,你才真的懂“秋高气爽”这四个字,在天目山是什么模样。
其实我们在山里开民宿,心里都清楚,靠的全是这片山的滋养。所以这些年,我们也跟着参与“山野无痕”行动,要是客人愿意在爬山的时候顺手捡捡山里的垃圾,回到民宿就能换一杯现磨的咖啡。我总跟客人说,天目山的好,不是哪一个人的,是大家的。
也正因山护得越来越好,天目山现在的文旅产业兴了起来,除了民宿,还多了特色农家菜馆、手作工坊,卖山货的乡亲也能借游客多的势头,把笋干、核桃卖好价。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创业,村民腰包鼓了,笑容也多了。所以,只有咱们一起护着这山、护着这水,才能让往后更多人,都能看见它的日月星光,爱上它真实的样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